笔阁趣文网 > 其他小说 > 我在长安修壁画 > 第三章苦练基本功
  我住在画室三楼的一间卧室,晚上总是睡得很香。卧室紧挨着露台。露台上搭了个棚子,摆了几张藤编的桌椅,周围种满了花。早上起来在这洗漱,可以顺便俯瞰整个村子的景色。
  
  
  八点左右我睡醒,于老师通常已经开始工作了。厨房的锅,师娘会给我温著早饭。她做的鸡蛋羹和搅团尤其好吃,香咸爽口,诀窍在料汁上——辣子、醋、酱油加一点盐,便调和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美味。
  
  
  于老师说,画工笔画得常练基本功,即便是他这样的老画师,一天也得至少花两个小时练线,才能保证手感。评价一个画师的基本功,关键要看他作品的线条。如果线条基础不行是可以通过色彩遮盖调整的,因此练线比调色更重要些。
  
  
  工笔画中锋用笔处较多,即运笔时笔尖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心,毛笔与纸面呈垂直状态。我每天例行的功课就是保持这种运笔方式,画竖线、直线,盘蚊香。盘蚊香是用毛笔盘出一个蚊香形状的图形,图形越大、笔画间隔越近就越难些。
  
  
  老师尚且要练习两个小时,我一天就得这样练八个小时。这一通操作常让我觉得腰酸背痛、枯燥乏味。幸好还有一些走读的学生和我聊天解闷。有一对夫妻信仰佛教,因为于老师擅长画佛菩萨像来学习。画室有个音响,常常配合地放着梵乐、偈赞,听来让人觉得内心非常平静。有个大姐是某地书画协会的会长,想画幅画带去博物馆做展览。有个男同学在大学听过于老师上的课,课余时间来这巩固一下。有个女孩子刷短视频发现了这个宝地,特地过来学习。
  
  
  对此我很感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和过去的模式完全不同了。
  
  
  过去工笔画、壁画修复等等,都属于工匠谋生的手艺。师傅带学徒,往往顾忌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学徒至少得练半年线条才能着手画完整的作品。
  
  
  于老师高中毕业后曾经跟着一个做雕塑的师傅学习,每次一到有技术含量的环节,为避免偷师,这师傅就得把于老师支开。
  
  
  现在风气不一样了,老师开画室,一次带多个学生,靠收学费就能过得比较富裕。学生也大多把非遗视为一种艺术、一种兴趣爱好,是温饱之后对于生活的调剂。
  
  
  不过,根据我的观察,画室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把注意力放在画画上,来画室学文物修复的只有我一个人。难怪于老师把那块发霉的壁画放了十年,也没有修。
  
  
  针对文物修复,于老师也在大学授课,不过他教的是大专生。但是学校给的经费少,文物修复毕业后对口的工作往往需要硕士、博士以上的学历,如此一来,学生即便学会了,也很难有施展的机会。
  
  
  除了工笔画需要传承,活体墙皮壁画的技艺也需要传承,但是学生几乎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绘画上,老师做好了墙皮他们就直接在上面作画即可。这又引发了我的忧虑。
  
  
  为此,我决定跟老师学习墙皮的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