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玄幻小说 > 重生大明崇祯传 > 第二十四章削藩
  大明内阁,李标与孙承宗、张瑞图、刘鸿训、杨景晨五人对与朱由检退掉大量皇庄、内库与外库合并及皇宫人员用度问题这几日已是伤透了脑筋,不知皇上这是个什意思。
  
  
  “刘大人,你说皇上他这心是怎想的”李标要把这事赶快落实下去,可又不知该如何入手
  
  
  “这几日我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事情都好做,可是皇上这时要做什,我们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杨景晨若有所思。
  
  
  “皇上自己都不要那多皇庄了,那下面的这些臣子家中占有的农田是不是也要退一部分呢,我族中耕地到是不多”孙承宗历来家贫
  
  
  “要论土地的多寡,我们几位应都是能糊口,可有些人就要多了,这皇宫人员的用度,今后要有户部出,这多少合适,该怎出”张瑞图对此也是一筹莫展。
  
  
  “我们就按皇上的意思办吧,皇宫的用度参照历年内库与外库的数值取个中数,报给皇上,让皇上定夺吧,咱们就分工进行吧”李标虽然耿直可这件事他也要看看皇上的态度。
  
  
  几日后,李标单独来到文华殿面见朱由检
  
  
  “臣等几经考虑,结合历年内库与外库对比,皇宫用度臣以为应取中数较为合适”
  
  
  “嗯,这件事朕也考虑过了,就不要取中数了,就按每年国库收入的一成来取吧,发放时间与官员的年俸同步”
  
  
  “臣遵旨”
  
  
  “藩王们的年俸朕也准备取消,朕查了宗人府的记载,去除与朕在五伏之内的藩王还有朱氏皇族1万多人,这些人的年俸以后就不要发放了,这样我们大明每年的财政收入可以增加300多万元”
  
  
  (有人说明末时期朱氏皇族人口达到100多万人,我是不相信的,按照明朝给藩王的俸禄标准:亲王每年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一石折合银子约1两,我们按最低的算100多万人乘以200两就需要2亿多两银子,这有点不太可能。公元1595年明朝宗人府户籍人口档案记载:朱氏皇族共有人数157000多人,如果按此来算仍以最低标准每年的支出也要3140万两银子,明末的皇族人口肯定比这个数据要多。这作者就不详细计算了。扣除与朱由检五伏之内的皇族,作者按1万人,每人每年300两取值)
  
  
  “皇上,这必定要引起藩王们的不满呀,也不利于朝局的稳定”
  
  
  “朕也想到这些了,这一万多人俸禄取消了,原来不允许他们从商、从政从军,现在可以允许他们出封地、允许他们去经商、从军、从政这都可以,还有从商税收可以按朝廷的税收标准折8成,从军从政可以优先选用吗”
  
  
  “如果这样也能安抚一下他们,不至于对朝廷稳固有太大的波动,毕竟这部分人与皇上的亲缘关系已疏远,不过皇上要受些骂名”
  
  
  “与这些骂名相比,朕更看中大明的江山长治久安,百姓的幸福安康。他们的耕地两年以后也要按照朝廷的规定交税,朕给他们两年的时间。还有也要安抚朕五伏之内的皇族,可已允许他们出封地,也给他们一些甜头,让他们替朕说些好话”
  
  
  “皇上英明,这样以来我大明明年的财政按照去年的收入标准300万加上铸币每年100万的收入再加上这剩下的300万就可以达到700万”
  
  
  “是的,每年有这700万的税收我们就可做很多事情,首先就把增加的‘辽响’取消掉吧,这样百姓就只用交普通的农业税了,多减轻百姓的负担,朝廷官员的俸禄标准朕也准备向上提一提,给官员涨涨俸禄,家中还有很多人要生活,从明年开始先涨一成,后年再涨一成”
  
  
  “臣替天下百姓及臣工谢皇上圣恩”
  
  
  “藩王这些事就等到这次武会试结束再对外宣布,把这事交给周延儒去做,你们做好辅助”
  
  
  “臣遵旨,不过这些近亲藩王,皇上虽然许他们可以出封地,但也应进行监督,以防怀有二心之人”
  
  
  “可以,出封地要做记录备案,每次外出的目的地,每年外出次数都要及时报给朝廷,防备还是要有的。对于那1万多人就算了,随便他们吧。三边总督武之望善医,朕看就让他入太医院吧,这太医院今后也要分离出去,太医院的的院使待遇要提一提,原来只有五品,可以提到二品,将来贡生有这方面专长的可以进太医院,让太医院多培养一些名医,给天下人医治,多活一些大明百姓。袁可立现在闲负在家,让他任三边总督,替朕管管那的军士。”
  
  
  “是,皇上宅心仁厚,心怀天下,我大明不能长治久安”
  
  
  “行了,也别拍朕的马屁了,准备好接下来的武会试考试吧,朕要那些替我们守护边疆的军士看到,朕心中是有他们的”
  
  
  朱由检的这次削藩,并没有在藩王中引起大的风波,他这一大一拉的动作让他们徘徊在喜忧之间,有心上进之人不愿被圈养一生而那些好吃懒做之人通常也没有较大的作为,只是到近亲那哭闹几次罢了。他这项举措也让天下士人看到朱由检振兴大明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