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扬明 > 第411章灾害频出
  紫禁城,乾清宫暖阁。
  
  及至深夜,但是暖阁内依旧灯火通明。大明天子朱由校眉头紧锁,不断翻阅着案牍上堆积的奏本,脸色越来越差。
  
  "爷,皇后娘娘遣人送过来的膳食,您先用些吧。"
  
  司礼监秉笔一身红袍,亲自捧着一个托盘,蹑手蹑脚的来到了朱由校身边,小心翼翼的说道。
  
  见此情景,在暖阁内角落伫立的宫娥内侍均是面色一紧,有些担忧的望着司礼监秉笔。
  
  今日天子忧心国事,心情不佳,已然训斥了数名前来劝谏的内侍。
  
  也不知王安这位司礼监大裆能不能劝动天子。
  
  "朕不是说了先不吃东西吗?"
  
  果不其然,朱由校就连头都没有抬,颇为不耐烦的说道。
  
  "爷,皇后娘娘千叮万嘱,您多少吃一点。"
  
  终究是与朱由校关系匪浅,王安听到了天子的训斥之后,并没就此退下,反而是苦笑一声,再度进言。
  
  "算了,那就放下吧。"
  
  也不知是朱由校真的有些饿了,还是皇后张焉起了作用,朱由校这次只是迟疑了片刻,便将自己的头抬了起来,朝着一旁的王安吩咐了一句。
  
  闻听此话,王安眼底闪过一抹喜色。看来还是皇后娘娘这尊大神有用。
  
  "爷,您慢点,别烫着您。"
  
  王安小心翼翼的将手中的托盘放在了朱由校随便收拾出来的案牍上,颇为心疼的说道。
  
  自今日午后,天子便一直待在这暖阁之中,与这些恼人的奏本作伴。除了偶尔饮过几口清茶之外,便再没有吃过一点东西。
  
  "呵,大伴,朕最起码还有一口吃的,可眼下大明不知道有多少百姓们正因为饥饿而无法入睡。"
  
  朱由校轻轻一笑,话语中有着浓浓的落寞。
  
  他终究是小瞧了"小冰河"所带来的影响,眼下才刚刚天启三年,天下各州府便均有灾情来报。
  
  就连南直隶那边都出现了些许流民,尤其可见这个冬天之冷,影响之大。
  
  如此恶劣的天气,那些农作物真的能够存活下去吗?朱由校对此有深深的怀疑。
  
  虽然自他上位以来一直不断推行农政,鼓励百姓们种植产具有高产,抗寒等特点的番薯等物,但毕竟还没有普及到全国范围。
  
  大多数百姓们种植的还是以前的那些传统农作物。
  
  "爷,您着急也没有用,可千万别急坏了身子。"
  
  王安也是轻轻一叹,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身为天子伴当,他自然是知晓天子今日为何如此焦虑与暴躁。
  
  全国各地的属官们好像是串通好了一般,同时将各府各县受灾的情况上报到了京城,请天子加以重视。
  
  "朕如何能不急呐。"
  
  朱由校胡乱的吃了两口,便将案牍之上的膳食推到了一边,有些无力的靠在鎏金龙椅之上。
  
  知道朱由校没有胃口,王安也没有多劝,快速的朝着身后的随侍太监们挥了挥手,令他们将膳食撤下。
  
  "爷,自万历皇爷那时候起,哪年不冻死些流民乞丐啊,您不必太过忧虑了。"
  
  王安一边帮助朱由校收拾案牍,一边小心的劝解着。
  
  虽说今年的冬天的确是较之以往寒冷了些,受灾的州府也多了一些,但也不至于皇上如此重视吧?
  
  "大伴,你也是这般想的吗?"
  
  闻听王安如此话语,朱由校无力的一笑,没有与其做过多的解释。
  
  这"小冰河"当真是来势汹汹。
  
  大明两京十三省,除了鱼米之乡的湖广之外,其余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灾情来报,此等情况还不严重吗。
  
  须知,眼下可还没有到气候最为恶劣的时候呢。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明朝末年的这波小冰河时期,自万历年间开始,在崇祯年间达到巅峰。
  
  气温下降,会出现连锁反应,旱灾、蝗灾、瘟疫频繁。
  
  例如在崇祯元年的时候,河北地区出现了大旱,史书中有“赤地千里”的说法。而后在崇祯三年到崇祯十七年的十五年时间中,河南省出现了9次旱灾,黄河为之断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梁山泊、安山湖竟然都干涸了。
  
  若是单单北方如此也就罢了,就连河网密布,鱼米之乡的浙江省也在崇祯年间出现了连年的旱灾。
  
  也正是由于连年的旱灾,导致了粮食减产。
  
  旱灾、蝗灾、瘟疫的流行,不仅会使人口减少,更会大量的百姓们沦为流民,流民通过逃荒、迁徙的方式来寻求生存,而“流民”聚集之地,往往会出现“乱民”,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会铤而走险,由此引发农民起义。
  
  如此种种,容不得朱由校不为之重视啊。
  
  "给朕传令地方,无论发生灾祸,当地官府都应将救治百姓放在首位。"
  
  "自督查院选派御史,令他们巡按地方。"
  
  朱由校叹了口气,自脸上涌现出了浓浓的疲惫之色。
  
  自他上位以来,他便将推广农政放在了与辽东相同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在大自然的怒火面前,他的这点微薄之力依旧有些不够看。
  
  "传旨陕西秦王府,宁夏庆王府,甘肃的肃王府。令他们严密注视下辖封地,若有不靖,即刻来报。"
  
  "再传旨陕西巡抚孙传庭,三边总督崔景荣,令他们二人节制麾下兵马。严防流民生事。"
  
  又沉默了一会,朱由校好似想起什么一般,猛地支起了身子,颇为急切的朝着身旁的王安吩咐了一句。
  
  语气之急切,将王安给吓了一跳。天子这是想到什么了?
  
  就在刚才愣神的时候,朱由校突然想起了一件令他有些不寒而栗的事情。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明末农民起义并非是爆发在崇祯年间,而是在天启年间,便有了苗头。
  
  陕北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奴婢遵旨。"
  
  王安见朱由校语气如此急促,也不敢耽误,连忙躬身应下。
  
  "在传旨宣大总兵杨肇基,令其操练兵马,谨防蒙古人叩边。"
  
  天气严寒,对于蒙古人这等游牧民族来说更为致命,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他们定然会南下侵扰明廷边境。
  
  朱由校只觉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