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明末大寨主 > 第四百一十八章黄县练兵之战
  见楚行确实听进去了,左懋泰继续道:“说完百姓,再说说地主、士绅,大王有大乾救民会,不必事事为天下先,当学会藏匿其锋芒。”
  
  “每到一地,宣扬大乾之政策即好,要学会调动百姓,让百姓自己抗租抗息,自己不与地主劳作,朝廷只负责维持稳定,待地主无力抗争,又无人耕种土地,又有大王的王命在上,他们自然如坐针毡。届时官府出面,让他们低价将土地卖给百姓,不恰是善政吗?”
  
  “原来是连环计,若百姓中有人出了民贼,甘心为地主耕种,不参与反抗呢?”
  
  左懋泰忽然低声道:“天下穷人千千万,若是有人背叛穷人,为士绅做事,那其他人岂不会与他拼命。大来此举,乃是让大乾凡是做裁定者,而不是事事亲自下场。”
  
  楚行心里已经隐隐约约升起几分敬意,大乾自己冲锋陷阵,确实得罪太多的人了。虽然可以收货民心,却也面临人力、物力消耗过多,而没有充分调动百姓的情况。
  
  而左懋泰此举,不单单是调动了百姓,还天然的让百姓站在自己这一方。
  
  因为百姓一旦动了,也是没有了回头路,就必须跟着大乾一条路走到黑了。
  
  所以楚行不得不感慨,读书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心狠手辣的人啊。
  
  像是自己这种粗人,即便是读了再多的书,也是横冲直撞的莽撞人,比不过人家的心思灵巧。
  
  楚行继续道:“只是百姓困苦,如何拿的那么多钱买地呢?官府是没钱的!”
  
  左懋泰继续道:“这是大来与大王计策绝妙之所在,大王之策,虽然出发点乃是好的,但是也有漏洞,与商权、矿权、学权作为交换,天长地久之下,学问为人把控,商业为人把控,与大乾大为不妙,也不易于推广。即便是大乾之大,又有多少产业可以交与士绅呢?”
  
  “所以大来之策,意于不让大乾出一分钱。只需要佃户自己耕种,分五年也好,十年也罢,让他们缴纳给朝廷,由朝廷再分批交给士绅。”
  
  “百姓有了田产,便能活,他们能活,一家数口人,各有营生之下,便能有所积蓄,分期交付,也能让百姓知道,这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没事。”
  
  楚行思索一番之后,心里确实隐隐约约有些认同左懋泰的观点。
  
  因为自己虽然打着救天下万民的口号,但算不上一个革命者,所以纯粹的暴力,解决时代的问题,是他做不到的。
  
  而且动不动就让这些穷人以暴力的手段夺取前人积攒的财富,也会产生新的穷人。那么新的穷人,是不是可以以同样的手段去获取财富呢?
  
  这样会陷入一个死循环之中,并不利于大乾的未来。
  
  楚行仔细思索了一番之后,说道:“可以试一试,但是大乾的任何政策,都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若是此策有问题,咱们也要随时调整。”
  
  “不过本王有一条,是无法变更的,为害一方者,欺压良善者,卖国求荣者,皆不得饶恕,必须杀之而后快。”
  
  “每到一镇,每到一县,必须选拔一批作奸犯科,为百姓所不容的士绅处置,大乾需要民心。”
  
  左懋泰之所以献策,是因为大乾所行之策,难以延续。
  
  如今养活的士兵很多,需要的产业也多,可以用这种手段去地主家换土地,但是未来呢?
  
  未来土地多了,依然使用这种策略吗?
  
  这不相当于将大乾的未来,绑缚在商人身上吗?这是危险的方向。
  
  如今见楚行愿意听从自己的谏言,左懋第诚恳的作揖道:“其实大来只是想看看大王,是不是那种心高气傲之人,只要大王意识到自己的政策,有失偏颇,即便是不听,大乾也愿意留下,因为当世愿意为民做主者,万里挑一。”
  
  左懋泰前来投奔楚行,确实要背离家族的。
  
  左家乃是山东豪族。
  
  左懋泰虽然家中贫困,但是其读书也是得到家族不小支持的。
  
  此次楚行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也伤害着左家的利益。
  
  虽然目前楚行的治下看似一片欣欣向荣,但是能够主动离开的士林人物,士绅家族,全都离开了。
  
  至于左家,在观察了楚行一段时间之后,也颇为失望。
  
  认为楚行此举,无异于背离了士林的支持,难成大事。
  
  唯独左懋泰在观察了之后,得出了与家族完全相反的结论,那就是楚行在争取天下最大的民意,很有可能做出千古帝王都做不成的功业。
  
  反正他家里很穷,之所以读书到现在,也是家族在支持。
  
  他想看一看,自己能不能追随楚行的脚步,青史留名。
  
  “大王!”
  
  陈二牛在外面气冲冲的走进来,见到楚行便拜,“大王,我忍不了了,啥时候去打孔有德?”顶点小说
  
  “时机未到,本王也想现在就灭了孔有德。”楚行头疼道:“如今我们的主要精力,在于消化那些被我们占领的新的州县,没有精力去发兵,顶多小打小闹一下。”
  
  “确实时机未到。”左懋泰忽然开口道:“我听同窗好友说,前一段时间张继孟走访过青州、莱州、登州多地,目前已经折返济南府了,想必用不了多久,余大成就要发兵了。”
  
  陈二牛这才发现,楚行身边儿多了个俊朗的读书人,当下好奇问道:“大王,这位先生是?”
  
  楚行说道:“左懋泰,字大来,举人老爷。”
  
  “哎呦,你这学问跟寇烈那小子有拼了。”陈二牛笑了笑,对左懋泰问道:“怎么样?想不想学带兵打仗,这里面学问可深,跟着俺混,带你做见习参谋咋样?”
  
  左懋泰摇头道:“治国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陈二牛一点都不客气,“大乾武贵文贱,你可三思。”
  
  左懋泰报以微笑,不与这厮计较。
  
  楚行对陈二牛说道:“我将你叫来,是想让你带一波新兵,将黄县拿下,但范围只能控制在黄县。”
  
  黄县是太史慈的老家,这里发展的非常不错,乃是登州府比较繁华的一个县。楚行若是想要安稳自己目前的辖区,就要控制住黄县,压缩孔有德等溃兵的活动范围。
  
  防止余大成进攻自己的时候,后防不稳。如今孔有德作乱,两面夹击肯定是不可能了,其进攻的主要防线,很有可能是济南府亦或是莱州府,也有可能走水路,但不管从那边儿来,黄县都是自己的后方。
  
  如今黄县被李九成占据,这厮杀害县令,为非作歹,欺压百姓。
  
  简直将黄县折腾成了地狱。
  
  更可恶的是,这厮竟然对外宣传,说自己加入了大乾,连使用的旗帜都是大乾的。
  
  如果任凭其折腾下去,自己的脸面很有可能就要丢光了。
  
  翌日,新兵出征。
  
  三千新兵,顺黄水而下,直奔黄县而去。
  
  士兵肯定是沿河步行前进,毕竟只是翌日的行程,粮草则依靠水师运输。
  
  左懋泰跟在楚行身边儿,看着后面的“明军”,内心的情绪非常的古怪。
  
  一模一样的军袍,一模一样的兵刃,甚至连人都一样,事实证明山东本地的明军,压根就不是辽东兵马孔有德他们一行人的对手。
  
  为何楚行,就非要领着一帮降兵去打仗?
  
  左懋泰想要谏言,但是又发觉士兵的精气神跟之前见过的官兵似乎不太一样了。
  
  又不敢贸然开口了。
  
  最让左懋泰有些难以接受的是,队伍之中,还有戏子,不时还领头敲锣打鼓,唱上一阵奇怪的曲子。
  
  什么打靶归来,什么精忠报国之类的。
  
  听得左懋泰一肚子的疑惑,行军打仗不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吗?
  
  怎么还唱起戏来了?
  
  左懋泰知道,楚行之所以要亲自带他来看看,就是为了让他可以快速融入集体。
  
  陈二牛说的没错,大乾以武立国,即便是文臣也要懂一些兵事的。
  
  偷偷从家里跑出来的李牟,也是新兵中的一员。
  
  此时走了一个多时辰,脚丫子走的生疼,不敢叫苦,只能一瘸一拐的往前咬牙坚持。
  
  “你可是李公子的弟弟,怎么这么软?”楚行笑着打趣,见李牟低着头不以为意,楚行忽然脸色变得严肃,“我虽然可以给李岩三分薄面,允许你入伍,但是既然你为大乾做事,就要受大乾的军规束缚,以后要以普通士兵两倍的量训练,不得有误。”
  
  “遵命!”李牟连忙道。
  
  李牟的心思有些复杂,他以为的救民军,跟他李岩兄长,所描绘的戎马生涯完全不一样。
  
  不过呆久了,他也喜欢大乾这种军官与士兵同吃同住,大家亲如一家兄弟,每天不用动脑子的快乐生活。
  
  “大来兄!”李牟因为是楚行的亲兵,所以稍微自由一些,忍不住对楚行身边儿的左懋泰开口问道:“听闻左家是胶东大族,你很有希望考中进士的,怎么跟着来做反贼了?”
  
  左懋泰反问道:“李家也是山东地方豪族啊,你怎么来了?”
  
  李牟脱口而出道:“我是被大乾国主的绝代风姿所倾倒了,佩服大乾国主为民请命,认为他能改变天下。”
  
  左懋泰道:“你是觉得,你一个武夫能看到的事情,天底下但凡读书人,又有谁看不到呢?”
  
  “呃,那为啥只有你来投?”李牟表情有些鄙视,因为这厮跟大王说话的时候是一种表情,跟他们这种武人说话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表情。
  
  嗯,怎么说呢,看大王的时候,就像是求欢的小妾。
  
  看他们到时候,跟看下人似得,很让人讨厌。
  
  终于来到黄县地界,李九成听闻楚行率兵攻打黄县,早早的将士兵收拢回去,躲在县城里。
  
  当地的百姓听闻大乾来了,一个个提着饭菜,赶着牛羊就来了。
  
  “大王来了,咱们有好日子过了。”
  
  无数老百姓提着武器,背着粮食,主动跟在队伍后面,还有耆老主动赶着牛车给楚行领路。
  
  左懋泰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左懋泰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越发的确认自己的选择。
  
  甚至连未来史书中的记载他都想好了:大王身率救民军之中出于青州,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大王者乎?
  
  李九成的兵马早就被吓坏了,因为他们跟救民军打过仗,知道救民军的实力。
  
  早就吓得禁闭黄县城门,死活不肯出来了。
  
  楚行直接命令陈二牛攻打黄县。
  
  陈二牛正琢磨着怎么打呢,就见黄县周围的百姓,听闻楚行来攻打李九成,一个个拿着各种工具,蜂拥而至。
  
  甚至当场,有工匠指挥百姓,制作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