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忻默默听着藤原宇合的倾诉,良久,长叹一声。
  
  “难得你有此心,也罢,既然你自己这说,我也不好反对。”
  
  藤原宇合一喜:“谢崔大人,那,我该怎做?”
  
  崔眼中精光一闪:“跟我来。”招招手,让藤原宇合跟在自己身后。二人出了书房,命家中小厮牵出两匹马,转头问道:“藤原副使,会骑马吗?”藤原宇合点了点头。
  
  崔忻将缰绳递给藤原宇合,翻身上马,从院落中一处偏僻的小路疾驰而出,向国子监东监冲去。
  
  二人没有进大门,而是从一处偏僻小径奔驰许久,转了许多道弯,终于到达一处毫不起眼的破旧院落,只见院门紧闭,大门因为年久失修,原本亮丽的朱红色变得浅到几乎看不出来。
  
  门上的门环也早已锈迹斑斑。一片衰颓破败的景象。
  
  “这是什地方?如此荒凉,还会有人居住吗?”藤原宇合心中惊疑。
  
  崔忻下马,将马栓在门口的木桩上,握住门环,向门上轻轻敲了四次,顿了许久,又敲了四次。
  
  不一会,吱呀一声,一个面庞瘦削,嘴唇略薄,双眼极为明亮,身穿交领长衫,精悍异常的男子从门后走了出来,轻施一礼,“崔大人,有何贵干?”
  
  崔忻回礼,“薛大人,在下求见高将军。”
  
  高将军,在这个语境下,自然是指高力士了。
  
  被称为薛大人的男子看了看一边等待的藤原宇合,脸上流露出一丝疑惑:“这位是?”
  
  “倭国遣唐使副使,藤原宇合。”
  
  薛大人神情一动,立刻道:“你就是那个人?好,请跟我来。”
  
  说罢,不等二人反应,转身朝内走去。
  
  “这人还知道我?奇怪。”藤原宇合心中惊奇。
  
  崔忻挺身走入大门,看了藤原宇合一眼,示意他跟上。
  
  二人进入破旧小院,沿阶而上,进入正面的房间,看到薛大人不知在墙上什地方按了一下,
  
  “轰隆隆”
  
  整堵墙顿时移到一边,露出一条广阔的通道,面前一片广阔的竹林,郁郁葱葱,清风吹过,竹叶声“沙沙”回响起来,在颇旧房门后有如此美景,令人惊艳无比。藤原宇合眼前一亮,喃喃道:“这是东监的学舍后山的那片竹林吧…竟然连通到这。”
  
  二人紧紧跟随薛大人走入竹林,竹林中光线昏暗,仅有一条小径通向前方。
  
  藤原宇合看着这个地方,好奇心大盛,这难道是什大唐秘密情报部门之类的?大唐的丽景门?六扇门?血滴子?不良人?传说现代的秘密情报部门也是隐藏在不起眼的小居民楼,表面看起来平平无奇,真的进入到面后才让人大开眼界。
  
  藤原宇合正在边走边胡思乱想着,突然看到眼前出现了一位熟人。
  
  高大挺拔不亚于猛将的身躯,不论对谁都露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身穿一件赤色圆领富贵锦衫,正站在道路尽头。不是当世第一权宦高力士还能是谁。
  
  藤原宇合看到高力士竟然在此处等候,心中大惊,在现在的大唐,能有资格让高力士看门引路,就只有大唐天子李隆基了。
  
  “崔大人,藤原副使,别来无恙啊。好久不见,风采更胜往昔了!”
  
  “高将军也是一样啊,哈哈。”崔忻抬手行礼,看到高力士顿时神情紧张起来,毕竟眼前的人是大唐天子贴身近臣,在李隆基耳边吹吹风,有意无意挑拨两句,就可能让自己从云端跌落到谷底,不可不谨慎。
  
  “崔大人到此所为何事?”
  
  崔忻神色一正:“既然您也认识藤原副使,那就好说了。我想推荐藤原宇合加入四门!”
  
  “四门?”一旁的藤原宇合顿时愣住了。四门,不就是国子监的学校吗?去个学校需要这样谨慎秘密吗?还是说这个词还有别的意思?
  
  高力士轻笑一声,并没有任何惊讶的表现,仿佛已经料到了崔忻会来:“哈哈,崔大人,不瞒你说,自从那次大考后,赵先生可是对藤原副使青睐有加啊!”
  
  “真的吗?那就好,看来赵先生也有一样的想法啊!”
  
  “英雄所见略同嘛,崔大人!”
  
  “不敢,不敢,高将军说笑了。哈哈……”崔忻摆摆手,二人边走边聊,周围景色渐渐开阔,茂密的竹林向两边分开,一栋数丈高的阁楼展现在众人面前。
  
  高力士回过身,上身前倾,微微鞠了一躬:“藤原副使,敬请见证,大唐——四门!”
  
  紧跟在二人身后的藤原宇合眼前一亮,这就是四门总部吗?眼前的阁楼虽然不高,从外面看来只有三四层,却设计得别出心裁,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
  
  高力士让二人楼下等候,自己上楼禀告圣上。
  
  “看来大唐天子就在楼内了。”
  
  ....
  
  大唐的决策方式有多种。
  
  初唐时,天子与大臣通常每日在两仪殿举行的朝会(也被称为常参)上集体制定政策,称为“正衙奏事”,出席人员包括皇帝及五品以上官员,中书门下两省供奉,监察御史等等,他们利用这个机会讨论政策,彼此时长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有时还会展开激烈辩论。
  
  这个公开、透明的决策方式是基于道义与实际的考虑,一位开明的君主应该先与大臣达成共识,然后再行动。
  
  然而,这样做也有明显弊端。
  
  朝会气氛庄严,礼仪繁复,有时间限制,不利于交换意见或深入讨论,而且由于起居郎在场,众人发言十分谨慎,不敢直抒胸臆。
  
  此外,常参还经常因为意外而缩短或取消,而且参加者意见众说纷纭,君臣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如何处理紧迫,复杂的问题而达成共识。
  
  于是,与天子的非正式会见便成为另一种决策方式。
  
  对于域外边疆的问题,由于事情紧急,情况瞬息万变,在常参做出决策,往往由于众人意见不一,导致屡屡错过处置边疆事务的最佳时机。
  
  因此,大唐天子创立了四门。
  
  在四门内,君臣有更多时间深入商讨重大问题,因此,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制定出周密的政策,出席人数不多,也有利与避免讨论中的敏感事务外泄。
  
  在太宗时的一次朝会中,很多官员提议趁草原动荡一举平定突厥。太宗为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于四门召见萧禹和长孙无忌,一起探讨对突厥出兵的问题。
  
  最终,他采纳了长孙无忌不对突厥用兵的意见。
  
  此后,越来越多的边事都由天子在四门秘密决定。
  
  阁楼内。
  
  一面巨大的地图贴在墙上,赫然正是大唐的舆图。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毛笔画着各色标记,看起来杂乱不堪。
  
  地图前方是一张椭圆形长桌,桌上摆放着一个巨大的沙盘,沙盘上插满各色小旗,看起来蔚为壮观。
  
  身穿淡灰长袍,面容清雅的男人站在桌前,指了指墙上地图的一角——一大唐东北部,沉声道:“据大唐在渤海国的探子密报,渤海国有大量异常的兵力调动,大批粮食辎重都被运送到与大唐接壤的边境城镇,渤海军队也蠢蠢欲动,经常出现越境挑衅的行径。看来这个大武艺是坐不住了啊。”
  
  对面身穿黑色圆领大袖长袍,头戴文士巾子的中年人轻笑一声:“赵爱卿,以你之见,这大武艺会在近日动手吗?”
  
  这个男人正是四门助教赵元默。对面称他为赵爱卿的中年男人,自然是大唐天子李隆基了。
  
  李隆基看着赵元默,手指轻点桌面,面色沉静。
  
  赵元默沉思片刻,道:“据微臣来看,大武艺此人野心勃勃,绝不会甘心久居大唐安东都护府之下,辽东地区方圆千,只能有渤海国可以呼风唤雨,其他的国家休想染指。
  
  大武艺之父刚刚去世,他不但没有沉溺于悲痛,反而调动全国之力,整顿强化军队战力,四处征服周边各个小国,占领控制蛮荒地区部落,充入军中,供自己驱使,这让他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国内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按现在的局势,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使大武艺本人不想出兵,也不得不出兵了。”
  
  李隆基点点头,“那新罗和倭国打算怎办?”
  
  赵元默正要回答,突然听到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
  
  “陛下,崔忻,藤原宇合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