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孽子 > 第405章冲突(二合一)
  论文是什么,对于大明的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一个东西。
  
  哪像是后世,但凡是上了大学的,就没有没写过论文的。
  
  哪怕是没有上大学的,或多或少也是听说过论文这么一个东西。
  
  但是放在大明,除了学术大佬有机会出书,一般的读书人是一辈子也是没有办法出书的。
  
  哪怕是自己写了文章,也是没有途径去刊登、发表。
  
  这個年代,自己出书或者是找人帮自己发表文章,那都是非常花钱的一件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后世海外的一些书籍非常的贵,动不动就是上百美元一本。
  
  其实这是古代中国一样存在的。
  
  哪怕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书籍价格已经大幅度下降了,也是达不到后世那种随便谁家都有一堆书的存在。
  
  这么一来,要搞一本杂志,要收集发表论文,执行起来就比较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了。
  
  至少于谦现在是这么认为的。
  
  哪怕是有《大明日报》这些报纸在那边当做是案例,也跟《自然和科学》很不同。
  
  “你这方案完全不行,只是一份加厚版的报纸,杂志不是这样子办理的。”
  
  果然,于谦的方案给到朱瞻墉的时候,立马就被否定了。
  
  “王爷,这《自然与科学》杂志的对象确实是跟报纸不一样,所以我们在选题上面已经考虑了。”
  
  “虽然看起来像是加厚版的报纸,但是里面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于谦还想着解释一下,不过朱瞻墉显然听不进去。
  
  “这些文章,就像是流水账一样的记录了相关研究的过程。”
  
  “根本就没有体现一篇论文的水平,也跟我们希望传递的东西不一样。”
  
  “这样吧,我写一篇作为范例,大家参考这个方向来写。”
  
  朱瞻墉还是非常重视《自然与科学》这个杂志的,再加上他也想要借着这个机会给蒸汽机预热一下。
  
  所以他准备以蒸汽机的应用作为论文题目,亲自写一篇文章,作为第一期杂志的第一篇文章,给大家好好的洗洗脑。
  
  “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就最好不过了。”
  
  “大家对王爷您的学识是最佩服的,如果是您亲自写的文章,到时候宣传效果一下就上来了。”
  
  “我就不用那么担心这本杂志刚开始的销量不好了。”
  
  虽然之前已经与朱瞻墉商讨了下一步的宣传方向,准备通过工匠的等级制度等方案来推动《自然与科学》杂志的销量。
  
  但是一个新的制度的建立,需要考虑的东西是非常多的。
  
  朝令夕改的情况是非常不好的。
  
  于谦也是想要全力避免这方面的事情发生,所以很是谨慎。请下载小说app
  但是杂志的话,搞起来就比较快了。
  
  只要文章够了,直接找印刷厂印刷就行了。
  
  “论文的重要性,让各个书院和作坊的匠人,特别是负责产品研究的匠人,一定要充分的重视。”
  
  “越王府也可以出面组建更多的专业研究所,专门研究一些东西。”
  
  “比如蒸汽机研究所,如果外面有其他人有兴趣的话,我们也是鼓励支持的。”
  
  “还有其他许多的设备和技术研究,都是值得鼓励的。”
  
  “可以单独拿出一百万两白银出来,作为这方面的激励或者支持资金。”
  
  朱瞻墉觉得大明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技术爆发的基础了。
  
  很多东西,只需要加一把劲就有可能取得突破。
  
  就像是蒸汽机,除了密封件的问题,其他各方面都已经不是问题了。
  
  在许多行业内,立马就可以开始运用。
  
  所以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到这方面。
  
  广东布政使司要是提前完成了局部的工业化,那么以一地之力对抗北京城的三大营,也是没有问题的。
  
  这一点,恐怕除了朱瞻墉之外,其他人都是想都不敢想的。
  
  “王爷,我看不少蛮夷对我们的新技术也是非常感兴趣。”
  
  “有些人甚至表示愿意加入我大明,为我大明服务。”
  
  “是不是可以考虑让这些人也加入到新技术的研究,这样子可以加快技术的突破。”
  
  于谦很是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提议。
  
  不过,他这个提议一出口,立马就被朱瞻墉给否决了。
  
  “番邦蛮夷的可以用,但不是用在这些地方。”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新技术就是这个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
  
  “大明能够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生产力最强、最先进。”
  
  “所以这方面是绝对不允许让番邦蛮夷的人染指。”
  
  “虽然一些番邦蛮夷的人对我大明也算是忠心耿耿,做事的时候也是非常的认真。”
  
  “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方面我们还是需要小心谨慎一些。”
  
  “大明有几千万百姓,完全不用担心缺少人才,缺少的只是人才的发掘。”
  
  朱瞻墉这么一说,于谦心中算是有底了。
  
  看来这新技术的重要性,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高啊。
  
  “王爷,属下明白了。”
  
  “不过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我们把新技术的一些论文发表在杂志上,是不是会导致技术泄密呢?”
  
  举一反三,于谦很快就把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
  
  “所以这就是涉及到一个论文的书写问题和判断了。有些东西,肯定是不能拿出来说的。”
  
  “有些东西,可以把一些基本的原理拿出来说,但是一些很具体的加工方法,就不一定适合拿出来说了。”
  
  “当然了,最好就是能够伴随着专利技术保护的出台,让整个大明都更加重视技术。”
  
  “这方面,应该还是需要一些时间去推广。”
  
  没有专利相互配合,于谦说的担忧内容,肯定是会有一部分实实在在的发生,并且给一些作坊带来损失。
  
  这方面最好的就是把后世专利保护的法规带过来。
  
  不过朝中大臣估计没有几个人会认可这个东西。
  
  当然了,在广东布政使司内部先执行,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王爷,属下大概明白了,我现在就去安排。”
  
  于谦说完,立马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不过,朱瞻墉并没有因此就闲了下来。
  
  “王爷,出事了,瓦剌人跟寮人起了冲突,如今死了几十人。”
  
  杨士奇急急忙忙的走了进来,汇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寮人?”
  
  朱瞻墉眉头一皱,显然是想到了什么。
  
  虽然说大明国土上的百姓,理论上都是大明子民。
  
  但是其实情况很复杂。
  
  像是在贵州、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还有不少的地方是属于当地土司、部落管理之中。
  
  这些人有许多都是没有进入到大明朝廷的户籍统计之中的。
  
  按照大明大部分人的理解,这些人不算大明百姓。
  
  广州府这些年经过了快速发展,对人力的需求是非常的旺盛。
  
  这就导致了广东西部及北部的一些寮人,大量的进入到广州讨生活。
  
  这些人有些成为了作坊的帮工,有些成为了种植园的农夫,基本上都是做着比较底层的活。
  
  “是的,这次双方的冲突,是跟广东布政使司西北部地区的寮人部落之间的冲突,这些寮人到了广州之后,也是一帮人集聚在一起居住的。”
  
  “瓦剌人来了之后,其中一部分人的居住区域跟他们有重叠,矛盾就产生了。”
  
  “寮人觉得这些瓦剌人是外来者,并且是大明的俘虏,所以认为是可以欺负的。”
  
  “而瓦剌人觉得除了大明百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欺负的。”
  
  “这么一来,本来没有什么大事的,现在也是闹的比较严重了。”
  
  “好在巡城的人员到达之后,双方立马停止了冲突。”
  
  “不过我觉得这可能只是暂时的,寮人和瓦剌人作为广州最主要的两批外来人口。”
  
  “他们之间的冲突,基本上是必然的。”
  
  杨士奇给出了一个非常肯定的判断。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冲突。
  
  寮人的利益和瓦剌人的利益,肯定是有冲突的。
  
  要不是因为有共同的主人压着,估计冲突的规模早就不是一个档次了。
  
  “寮人也好,瓦剌人也好,只要在我广东布政司,就是我大明的百姓,这一点必须要明确。”
  
  朱瞻墉很快就有了判断。
  
  这事不能和稀泥,但是也不能偏向一方。
  
  虽然瓦剌人是含香的娘家,但是寮人在南方几个地方有着大量的存在。
  
  要是惹出了大麻烦,虽然可以轻易的镇压,但肯定会影响发展。
  
  “不过,也确实是需要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现在的这个局面,要不然让他们瞎搞下去,肯定也不是办法。”
  
  “广西和贵州那边不是有一些土司一直都不是很听话吗?”
  
  “之前听说我们广州府有人想要去那边招募帮工,还出现了人员失踪的情况。”
  
  “这瓦剌人和寮人既然那么好斗,那就让他们好好的去斗一斗。”
  
  “只要他们能够把贵州和广西那些土司平定了,相关的俘虏,我们可以出一个合适的价格购买过来。”
  
  “对他们来说,这应该是一门挣钱的生意。”
  
  “他们本来就对种地和进入作坊做帮工不是那么的满意。”
  
  “现在干脆就顺了他们的心思,直接让他们去帮我们作战。”
  
  朱瞻墉准备来一个以毒攻毒。
  
  大明那边的各个地方,虽然名义上属于大明,实际上很多地方朝廷基本上管不了。
  
  这种情况,朱瞻墉自然是不想看到的。
  
  现在就干脆拉一批、打一批、杀一批。
  
  在足够的利益刺激下,他相信寮人和瓦剌人会发挥出超出自己想象的战斗力。
  
  大家都离开广州府去到各地打仗了,寮人和瓦剌人的冲突,自然也就化解了。
  
  “王爷,这个方案好是非常好,但是会有一个问题。”
  
  杨士奇立马就想到了这个事情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就不用说了,坏处需要提醒。
  
  “什么问题?”
  
  “王爷,要让寮人和瓦剌人去打仗,自然就需要把他们武装起来,给他们提供兵器。”
  
  “这么一来,他们就重新获得了武装。”
  
  “要是几十人、几百人的,问题倒是不大。”
  
  “这几千人、几万人的,万一这些人不服从安排,甚至搞出叛乱出来,我们恐怕就会成为笑话了。”
  
  杨士奇觉得现在采取的方案应该是尽可能的稳重一些。
  
  避免在跟太孙党的争夺之中陷入到被动的局面。
  
  但是朱瞻墉显然没有考虑那么多。
  
  “你说的这个事情,确实是需要预防。”
  
  “但是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很简单,把寮人和瓦剌人作战的区域划分成一块一块,彼此之间交错在一起,你中有我,莪中有你。”
  
  “每个区域的寮人也好,瓦剌人也好,不超过五千人。”
  
  “这么一来,单独一支队伍的力量是有限的,他们也很难从当地补充人手。”
  
  “而一旦这支队伍取得了比较大的战果,要想继续扩大的话,就会进入到冲突方的寮人或者瓦剌人的区域。”
  
  “这就限制了单个队伍的发展,让局势不至于失控。”
  
  “再说了,这些寮人也好,瓦剌人也好,他们的家庭都在广州府。”
  
  “如果他们要做什么极端的事情,也是需要先想一想会有什么后果。”
  
  “没有后勤补给,没有人员补给,家人又都在我们的手中。”
  
  “只要他们不犯傻,就知道继续为我大明卖命,才是最好的办法。”
  
  “当然了,最好就是在每一支队伍里头安排一些联络员,让他们能够及时的把情报传递出来。”
  
  “这样子可以进一步的降低他们叛乱的风险。”
  
  朱瞻墉这一套措施放出来,杨士奇立马就松了一口气。
  
  如果这样子做的话,显然自己的担心基本上不会发生了。
  
  哪怕是会发生,规模肯定也是非常小的。
  
  那个时候纯属就当成是给新军提供了练习的机会了。
  
  “王爷,那我就按照这个方向先去安排了。”
  
  杨士奇不再纠结,立马就开始去干活了。
  
  而这个变化,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
  
  甚至可以说是深刻的影响了大明南方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