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汉末之益州崛起录 > 第138章袁尚请命
  
  
  这时,淳于琼大营中袁军将士其实还不知道主将已经被对方斩杀。
  作为袁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经过初次遇袭混乱之后,中营,后营的士卒在各自中低级军官的带领下汇集起来,准备反扑袭营敌军。
  要说也是兀骨突大战经验不够丰富。
  他以往与其他蛮族部落作战,根本没有什么清晰的指令,双方乱哄哄带头往前冲就完了。
  如同两帮武装人员打群架,哪方死的人多,老大被干死了,哪方就败了,哪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讲究。
  所以他带着手下几千人一进淳于琼大营,便只下了个见人就杀,见帐就烧的简单命令。
  他的部下按照他的命令痛痛快快的烧杀起来,却没有分兵向敌营纵深前进。
  淳于琼前营虽然被杀的损失惨重,中营与后营损失并不大。
  很快在各级将领指挥下,渐渐稳住了阵脚,反攻前营敌军。
  当兀骨突带着淳于琼首级原路返回时,惊奇的发现敌营竟然不那么混乱了,就算他的部下还在往前推进,却开始缓慢了下来。
  兀骨突吃了一惊,心说不好,敌人大头领死了还不乱,这下说不定要吃大亏。
  能够在南中蛮荒之地生存那么多年,兀骨突当然不傻,见势不妙便有了退意。
  就在他打算带着部下下水撤回对岸之时,就见后面营外喊声大作,一支生力军杀了进来。
  当头一员战将正是先前要抢着袭营的巴郡都尉张嶷。
  张嶷一身轻甲,手舞双刀,大声道:“兀洞主已得首功,下面歼敌之功何不让与我巴郡将士!”
  兀骨突闻言大喜,嘴上却不轻让:“乌戈人有进无退,要得战功,你我各凭本事!”
  张嶷不知道兀骨突先前已有退意,见兀骨突打了这么久还有战意,心中倒也有些佩服,对身后将士大声吼道:“藤甲军攻破敌营尚且酣战不止,巴郡男儿岂能落于藤甲军之后!”
  “战!战!战!”
  听到自家都尉这么一说,巴郡郡卒顿时血气上涌,纷纷大吼着向袁军杀去。
  有了张嶷这一万巴郡兵加入,兀骨突压力大减,这时候正是杀敌最好时机,他哪里还会想着退回去,草草集合部众,再度跟着冲杀。
  随着张嶷的巴郡兵冲进袁军大营,徐晃麾下各部源源不断的出现在河滩上。
  雷铜的犍为兵,张任的汉阳兵,以及徐晃本部人马陆续通过浮桥渡河而来,纷纷涌进敌营。
  一时间周围不到五里范围内,超过三万的贾军将士进入袁军大营,与残存袁军展开激战。
  袁军本已渐渐稳固的阵型开始在一波又一波的贾军将士冲击下逐一崩溃。
  当天色渐亮,兀骨突将淳于琼首级插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出现在阵前,袁军终于失去了抵抗的意志。
  “淳于将军被阵斩了!”
  最前面的一处袁军方阵中,几个眼尖的士卒看到淳于琼首级,大声惊呼起来。
  随即“轰”的一声夺路而逃,有的跑向后营,冲散了好几处己方步兵方阵。
  有的干脆跑向两边,翻过寨墙,跳进湍急的灞水,只想着逃离战场。
  哪知道跳出寨墙,外面还有大批敌军列队布阵,不消片刻,便被蜂拥而上的敌军击杀。
  就算有几个幸运的士卒躲过追杀跳进河中,也随即被翻滚的河水冲的无影无踪,有死无生。
  等到天色大亮,残存的袁军将士才发现,自己面对的敌军士兵数不胜数。
  一些脑筋比较快的袁军将领见已不可能击退敌军,便趁着敌军还没攻到后营,带着部下转身向山上关口跑去,躲进武关关城。
  剩余的袁军反应过来想跑,却已经被对方包抄了后路,只能放下兵器跪地请降。
  徐晃并没有让麾下各部趁机攻城,毕竟这条山道虽然比东面的平缓许多,但向上仰攻损伤必多。
  况且将士们打了半夜仗,体力消耗极大,不宜持续作战。
  只要占领了袁军山下大营,已经等于完成了大半攻取武关的战略目标。
  武关关城位于少习山上,险峻是险峻了,不过它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山上缺乏水源。
  先前淳于琼在山下河滩夹角处立下大营,将主力大军安置在这里,就是保证武关水源不被断绝。
  灞水、丹水水流湍急,渡水作战极其艰难。在山下河滩边立营,只要有足够存粮,便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袁军在关城内囤积了足够一年所用的粮草,正常情况下足可保证关城不失,使得袁军没有后顾之忧。
  而且淳于琼在袁绍麾下领兵多年,虽无赫赫之功,却也少有败绩,深得袁绍信任。
  他驻守武关之后,将立营舆图送往袁绍本部,所有人都找不出丝毫破绽,袁绍本人更是来信称赞其“用兵老辣,不失名将之风”。
  可惜坏就坏在淳于琼本人身上。
  他过于骄傲自大,觉得袁军纵横天下从无敌手,此次八十万大军西征,区区益州偏僻之地,自然一战而下。
  且武关关城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名,他麾下兵精粮足,防御工事滴水不漏,谁能攻的过来?
  更令他放下戒心的是,当他一进入武关,远在百里外的上庸令孟达便立刻送上降书,并不时派人送来酒肉美女,一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姿态。
  若不是主公袁绍严令他固守武关,不许出兵南下。在淳于琼心里,早就拿下了上庸、西城等周围数县。
  所以他才会放下戒备,然后故态复萌,肆意享受美酒佳肴,妖娆美妇。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传说中善守不善攻的徐晃率大军进入上庸,并没有按照常规继续进军武关城下,立下营寨然后率军攻城。
  反而昼伏夜出,偷偷饶到南边的丹水对岸,趁夜深人静渡河袭营。
  这一战,徐晃摒弃了他一向擅长的正面对敌,出奇兵袭击淳于琼大营,阵斩袁军三千余人,俘虏六千,其余逃进山上关城闭关固守。
  而徐晃这边死伤也就两千余人,大部分都是兀骨突麾下的藤甲军。
  奇袭作战还损伤这么多人,主要还是因为袁军战斗力确实比较强悍,还因为藤甲军缺乏大规模作战的战斗经验。
  在洞主兀骨突阵斩敌军主将,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不会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动摇袁军军心,只顾着斩杀袁军士卒首级,却没有趁势搅乱所有袁军营地。
  当袁军在将领们指挥下结成阵势,藤甲军便失去了奇袭优势,伤亡也就大了起来。
  好在贾军其余各部常年训练,军功制刺激下战斗愿望非常强烈,武器装备更不是袁军能比的,两下一综合,自然轻松拿下。
  只是因为藤甲军拉胯,没有及时包抄到袁军后营,让超过五千残部逃进山上关城。
  不过徐晃也不着急,拿下山脚大营,便能断了山上水源。
  袁军在关城里人越多,徐晃越开心。
  一个人即便断粮,还能生存好些天,但要是没了水就要命了,不出三天就会渴死。
  果然,随后几日,徐晃令人在两侧河道上布下强弩兵,只要山上守军冒险攀下山崖取水,便用强弩射击,决不令一个袁军士卒得逞。
  守将蒋奇没有办法,只好下令向下强攻。
  但是徐晃令人在山脚泼上石脂水,燃起熊熊大火烧山,使得袁军无计可施,根本攻不下来。
  蒋奇随即又令人取山石向下抛射,徐晃便将大军撤出山下大营,只留少部分将士维持火势。
  反正水上搭建了好几条浮桥,就算山上守军突破大火封锁攻进大营,他也随时可以率领大军剿杀袁军。
  蒋奇仅仅坚持了三天,便黔驴技穷。
  他倒也干脆,并没有顽抗到底的决心,干脆利落的率军下山请降。
  至此,前后不过五天,徐晃便攻取天下雄关--武关,兵锋直指长安。
  当消息传到盩厔前线,袁绍闻讯大惊。
  长安虽有重兵把守,但是武关一失,长安城再无险地可阻挡徐晃大军。
  再说多年来长安饱经战火,城池早已破败不堪,即便袁绍派出大量劳役修葺城池,短时间内也做不到万无一失。
  长安若是落入贾军之手,袁绍大军后路断绝,粮草难以为继,大败便不可避免。
  袁绍气的直发抖:“淳于琼这个蠢货,坏了孤的大事!你们说,我军接下来该怎么办?”
  郭图上前道:“主公,武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为今之计大军只能撤回长安,方能保住关中。”
  田丰大声道:“主公不可!数十万大军岂能说撤就撤!一旦贾军衔尾追击,大军必然崩溃!”
  逄纪却道:“主公只要令一老成持重之将断后护卫,大军还是能顺利撤回长安。”
  田丰厉声呵斥道:“此乃妄言!盩厔距离长安五百里,大军要走几日方能到达?武关就在长安两百里外,且武关失守至少三日之前,徐晃大军旦夕可至长安。届时我军前后皆敌,不败也败了。”
  郭图冷笑道:“田元皓,依你之见难道我军在此坐以待毙?”
  “主公,我军只有破釜沉舟全力攻城,只要拿下盩厔城,攻取斜谷关,汉中自然落入主公之手。长安破败,即便给了贾成又有何妨,我军攻取汉中,天子在手,贾成失了根本,长安便成其飞地,徐晃自然只能撤军回益州。”
  “这个......”袁绍有些举棋不定,他觉得两边说的都有理。
  徐晃此时极有可能已经进军到长安附近,虽然他在长安城留了三万人驻守,可是这些人并不是军中主力,基本上都是以修葺城墙的民夫为主。
  守城的还是文官董昭,为大军转运粮草,修葺城池,并不是武将。
  袁绍担心田丰说的对,大军一旦撤回长安,极有可能在半路上便得到长安失守的消息。
  那时候前路断绝,后面又有大军追击,不败也败了。
  可是如果依田丰所言,全力攻打盩厔城,似乎更非良策。
  盩厔城可不是普通城池可比,袁军攻打了两个月,损兵折将,填进去了数万兵马。李傕手下几乎全军覆没,一万多部下就剩可怜兮兮的千余人。
  韩遂、杨千万部下也损失过半,连他本部兵马都伤亡了好几千,盩厔城依然矗立在那边几乎毫无损伤。
  他不是可惜自己部下损失巨大,反正河北四州还要大量青壮人口,随便征召一下便能再度聚起十万大军。
  可盩厔城固若金汤,地道都难以挖通,他估摸着就算再填进去多少人都不可能打下此城。
  万一久未攻下,徐晃再抄自己后路,一样会以惨败收场。
  两边都有理,却两边都有重大缺陷,让袁绍举棋不定,迟迟不敢下决定。
  这时审配偷偷一扯袁绍三子袁尚衣袖,在他耳边轻声说了几句。
  袁尚神情一振,立刻昂然出列道:“父亲,孩儿有一策,可解父亲之忧!”
  “哦?”袁绍一愣,看向儿子袁尚,柔声道:“尚儿有何计策?”
  袁绍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现任青州刺史,坐镇青州。
  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如今身在右北平,防备辽东公孙渊。
  唯有三子袁尚最得他喜爱,常常带在身边耳提面命。
  见袁尚出列献策,袁绍心中顿感安慰,便想听听小儿子有什么应对之策。
  “父亲,徐晃攻取武关,必然要花费一两日重新布置防务,然后才有可能率军攻打长安。依孩儿计算,徐晃为人谨慎,一日行军绝不会超过三十里。如此算来,此时徐晃离长安至少在一百五十里外。父亲麾下文丑将军三千轻骑若是日夜兼程,三日可至长安。孩儿请命与文丑将军、审正南先生率轻骑三千回援长安,定保长安不失!”
  左右文武听完袁尚之言,不由得纷纷点头,用惊奇的眼光看向这个不满二十的年轻公子。
  袁绍喜欢自己幼子,在袁氏众臣当中尽人皆知。
  不过汉家传统立嫡立长,长子袁谭才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继任的最佳人选,袁尚即便得宠,也很少有人支持他。
  但是袁尚在最危急的时候出列献策,说的还有理有据,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这份谋略、勇气大公子袁谭决计比不上的。
  若是主公袁绍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领兵守长安城,并且还真的守住长安。
  在座的所有人都会欠袁尚一个救命之情,将来二子夺位,大公子袁谭胜算可就不大了。
  不提众人心中各怀心思,袁绍拍案而起。
  “哈哈哈哈!”他开怀大笑道:“尚儿长大了,寥寥数语,便将敌我两军算的清清楚楚,临危之际能挺身而出,孤心甚慰!好!就依你之言,孤命你为长安令,率文丑、审配回援长安,保我后路不失!”
  “诺!孩儿遵令!”
  袁尚接过将令,向父亲袁绍深施一礼,带着文丑、审配昂首离开大帐。
  不消多时,战马轰轰,三千轻骑向长安方向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