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挽明:从在野侯爵开始 > 第348章风险悄然而至
  蔡复一见闻不少,但是对于燧发枪了解得还是不多。
  
  听说过这个名字,知道是不需要火绳,而是用枪里面的燧石作为激发装置点火的新式火铳,而且因为没有明火,就不被称作铳,而是被王宏宇叫做枪。
  
  王宏宇则说道:“燧发枪不急着生产,一来是除了我和毕懋康身边,没有会造的工匠。另一方面,营兵、卫所兵拿了这种装备,恐怕会倒卖出去。”
  
  “哈,可不是嘛~”
  
  蔡复一笑了笑,略微无奈地摇了摇头,广东这边营兵、卫所兵的将领,经常克扣武器然后倒卖出去。
  
  把这些好枪给他们,说不定过几天就跑到海盗手里了。
  
  虽然在蔡复一担任广东巡抚的时候能严加管理,最大程度减少这些情况,但有这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如在建设军屯的工坊里多生产一些。
  
  “虽然这里不用搞燧发枪,但是应该从佛郎机人那里,学习造红夷大炮,并且搞西式快速大帆船。”
  
  王宏宇之前从传教士那里拿到了棱堡、卡拉克帆船、盖伦帆船和重型舰炮的图纸。
  
  棱堡已经在浑河血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速度快、尾楼高耸的西式帆船,一直没有地方造。
  
  此时广东绝对是最合适的地方之一。
  
  蔡复一来到广东以后,也对目前南洋的贸易有了些了解。
  
  目前福建、广东、浙江三地,跟倭国、吕宋、马六甲、果阿有着众多的船队来往。
  
  虽然许多海盗横行于福建、广东海上,但是他们有些人本身也靠跑商赚钱,所以贸易非常频繁。
  
  到马六甲为止,有许多大福船、广式船在运送货物,到了马六甲以西才是由佛郎机人、尼德兰人两边平分。
  
  大福船与广式船,都是装货量很大的中式帆船,比这里的西式帆船体量还大,是海运的首选。
  
  但是速度稍微慢一些、结构强度不及西式、甲板数量也会少一些,所以在作战性能上,有明显差距。
  
  目前,广东有富庶的广州等一批沿海城市,一点都不缺广式船和大福船,就是缺少西式战舰和重型舰炮。
  
  王宏宇希望蔡复一能搞一支规模不用大的舰队,专门把海上贸易规范起来。
  
  同时采取招抚策略,探索收编郑芝龙、刘香的可能性,毕竟他们两的名声,在海上如雷贯耳。
  
  东到朝鲜、倭国,西至斯里兰卡和果阿,都知道海上不能惹他们。
  
  尤其是郑芝龙,现在正在慢慢打造自己的西式舰队。
  
  蔡复一也有打造新式战舰的想法,可是苦于没钱造,而且造出来以后也不知专门跑什么生意。
  
  王宏宇早有想法:“钱财不着急,一来把海关的税收一点点规范起来,对交税者准许到广州等地做一定量的生意。
  
  还可以由广州和濠镜澳的商人出面,由他们出财力、人力,让他们搭建渠道分一些钱,这就是集中社会的力量,有计划地办大事。”
  
  “好!要是由我从头开始,无钱无人,由他们一起参与并分成,事半功倍。”
  
  “正是如此,就像开店入股一样,这也是入股搞海关和舰队。”
  
  这种集中力量的方式,就是王宏宇弯道超车,快速超越西方殖民者的一招。
  
  其实尼德兰人已经用股份公司,集合尼德兰市政、企业、市民的各种资金建立东印度公司。
  
  但是他们没有广东的人力物力,没有大明丰富的农产、矿产、手工作坊和劳动力,更没有大明这种绝佳的战略主动权。
  
  佛郎机人、艾斯板鸭人,以及罗马一方的力量,都会被拉过来。
  
  这种集中力量,一下子就能超越做中间商的尼德兰人。
  
  东亚的商品还是东亚生产,运输与销售渠道在大明和佛郎机人手中,卖到欧洲也是最终由庞大的多数人使用。
  
  欧洲、美洲的商品也是当地人生产,通过渠道再到东亚。
  
  两头的生产和购买,中间的运输与销售的渠道,都可以提前做好战略规划。
  
  只要现在开始行动,尼德兰人抢不过大明。
  
  应当团结可团结的力量,打击那些不愿意团结,或者有意挑战这个规划的对手,王宏宇给蔡复一指了一个方向:
  
  “部分海盗可以收编过来,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对于各个航线非常清楚。”
  
  蔡复一知道王宏宇有的时候语出惊人,做出的事情也是超出往常,却取得了真正不得了的成就。
  
  一些保守文人听不得这些话,更不会支持,可自己却不是那种保守文官。
  
  “有些海盗确实是长期以走私为主,可有的也雇佣倭寇,经常劫掠船只,诏安哪些人,是不是也该有所区别?”
  
  “没错,要做好细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诏安部分愿意跑生意,而不是烧杀劫掠的。后者如果有大功,则可以具体开个例。”
  
  两人又简单交流了目前沿海的工场手工业。
  
  此时大明主要是出口各种茶叶、陶瓷等产品,这些在海外价格很高、暂时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再加上庞大的纺织品,赚取南洋以及佛郎机人手中的白银。
  
  这里面有一个风险点。
  
  替代性风险。
  
  莫卧儿、波斯也可以产棉花,茶叶也有可能在印度、斯里兰卡引种。不管这些地方是被人征服后搞这些,还是自身发展这些产业,肯定会分走一部分市场。
  
  陶瓷的技术门槛本身就不算很高。其他纺织品更是靠着社会稳定,在产量、质量有一些优势,但绝非不可替代。如果技术不能提高,突破家庭手工业,被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风险点,已经有些悄然到来的痕迹。
  
  隆庆开海已经是50年前。
  
  大明商品合法出售南洋、西洋与美洲,现在出口量虽然在增长,但是带来的白银收入增长越来越乏力,商品的价格也在一点点降低。
  
  随着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白银更多投入到欧洲的战争之中,而不是来东亚购买货物再卖到欧洲。
  
  晚明最艰难的这一段时间,欧洲在打三十年战争,对于茶叶、陶瓷、纺织品的需求暂时降低。
  
  直到崇祯煤山上吊以后三十年战争才结束,重新焕发出对于东亚商品高昂的需求。但是新崛起的英国等,也渐渐完成了技术替代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