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玄幻小说 > 拾光聚宝 > 第87章儿时念想
  
  “哎...看着今天,心情,似乎不错啊...”
  “嘿嘿,还行,就是认识了一个人...”
  “啥人?”
  “县上王部长的小舅子...”
  “哦...”
  “昨天才认识,算混了个脸熟...”
  “没事儿,以后机会多着呢...”
  “嘿嘿,那也是...”
  ......
  装修材料的事儿,基本已经结束。
  两位姐夫和表哥吃过晚饭后,也都先回了家,明天各自休息一天。
  后天,也就是四月二十七号周四,房子正式开始装修,那时候大家再来。
  至于老波的话,我的意思是二十八号出发,由我和二姐夫送到县城,然后上高速直达。
  我自己的话,估计得到五月初几,才有时间返城。
  所以,等大家该休息的休息,该回家的回家之后。
  我这才找到了堂哥,准备商量两件事情。
  一是修庙还愿,二是组建村里社火唱戏班的事儿。
  这两件事儿,其实仔细说起来,本就是分不开的。
  以前,我们还很小的时候。
  不管是农历七月十五,还是正月十五,村里都要搭班子唱戏。
  也不管是浓重的社火表演,还是连台唱戏,又或者两者并兼,总要热热闹闹的过一个圆满的节日。
  以此来祭奠神灵,告慰苍天,保佑村里人丁兴旺,子孙后代繁衍不息。
  所以,无论是修庙塑神,还是以社火唱戏的方式,来祭祀村里的守护神灵,本质上都是敬畏与奉献。
  即对守护神灵的回馈,也是人们对未来的祝福。
  纵然,抛开了神话迷信,或是信仰风俗,这两件事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的记忆与惦念。
  我们村,甚至整个县、市、省,从来唱的都是秦腔,戏本子也都是最经典的那些。
  比如《断桥》《下河东》《铡美案》《拾黄金》《三滴血》《三娘教子》《游龟山》《火焰驹》《周仁回府》《五典坡》等。
  至于社火,花样就更多了,但大体分为两种,一为纸灯社火,二为马上社火。
  纸灯社火,顾名思义,所有的灯都是纸糊的,整个社火表演也以纸灯为主。
  这些灯,除了各种蔬菜水果,以及百花争艳的彩灯外。
  还有灯船,灯娇,灯马,灯驴等等,编的画的像动物的灯。
  总之,行也是灯,舞也是灯。
  马上社火的话,则是除了纸灯表演外,还要加上身着戏袍,头戴冠宇的戏中人物。
  也不管年代远近,皆皆手绰长刀利枪,胯坐乌骓赤兔,骑着各家的骏马,在纸灯围成的场子里,唱戏般打斗演阵一番。
  然后策马扬鞭,一起奔至邻村,并与邻村的马上英雄,汇在一起演绎切磋一番。
  与此同时,花样耍起,展示各村的不同与特点,博来乡里亲众的喝彩。
  如此往返两回,村庄之间,虽有比较切磋,亦有祝福同庆。
  除此之外,舞龙舞狮皆不可少,彩灯盘旋,双龙戏珠。
  狮子咬尾,攀登高桌,倒上悬架,飞腾扑耍,精彩绝伦。
  只是可惜,自从村里通电,再到普及了电视之后。
  这些庆祝丰年,期盼未来,祭祀神灵的活动,就再也没有举办过。
  再加上时代的大进步,让所有的年轻人,几乎外出磬尽。
  整个村里,不管是被剩下的老少,还是被搁置在庙山耳房里的,戏服珠冠,狮子龙首等等。
  如今皆已被岁月腐蚀,终究成了一堆阿什旧物。
  就如愈发破旧的庙宇,越来越褪色的神塑,还有那些断壁残垣和雕龙画壁。
  现在被时光洗得发白,只剩下了模模糊糊的痕迹,象征着曾经的光彩与热闹。
  这些年,我们这一层人,当年的小屁孩子,如今虽然大都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但每次回家过年的时候,却感觉现在村里,比以往少了热闹与淳朴,更比小时候冷清了很多。
  村里的老人小孩儿,或者是熟悉的的人们,平时都各顾着各家,彼此生分了不说,情意也淡了不少。
  而火气正旺的小年轻人,除了聚在一起吃酒喝肉,打牌搓麻将之外,似乎别无所娱。
  等过了几天草草率率的新年后,大家又各自奔散,再见时却是下一个新年。
  如此往复循环,似乎没有终结之日。
  前些年,回家过年的时候,我就经常想着,若是能恢复社火和唱戏的事儿,那该有多好。
  不仅能让村子里热闹起来,还能让外面打工的人,一年到头了,心里也有一个盼头儿。
  等到年底回家之后,还能听一听熟悉的秦腔,看一看自己村里的传统艺术。
  哪怕是给子孙后代夸赞时,也能很骄傲地说,这才是我们最纯正的乡俗文化。
  其实,我不懂什么艺术与文化。
  反而是,还残存在记忆里的,那些欢乐与深刻,至今无法消散。
  我喜欢秦腔唱戏,喜欢社火热闹,或是受了爷爷和爸爸的影响。
  在那些贫困,而灿烂的年月里,爷爷和爸爸不止是资深的戏迷,更是村里搭台开幕的主要演员。
  小时候,每次看到爸爸登台唱戏,我都觉得他身上,散发着莫名的光辉,让我和姐姐们光荣而自豪。
  相比爸爸扮角儿最多外,爷爷更是大师级别的老戏迷。
  他的扮相也总是老生,此外更多是教年轻人,如何唱戏耍社火。
  还有,每到举办社火表演的时候,爷爷总是大家的导游与老师。
  爷爷不仅会教扭秧歌,还会教糊灯笼和舞灯笼。
  我不知道,爷爷和爸爸身上的这些才艺,到底是从哪里学来的。
  只是知道,自有了记忆以来,我就听着他们的秦腔长大了。
  有时候,在地里干活儿,或者是吃完饭,在煤油灯下休憩,爷爷也要扬着手势,清唱一小段儿。
  每在这个时候,我总听得入迷,也不管懂与不懂,却总能被感动得要哭。
  听戏,除了过瘾二字外,我别无选择,也没有更好的形容。
  惭愧的是,我们一家三代,唱戏的天赋,传到我这里后,竟然没能剩下半点。
  说来也不能怪我,爸爸虽然爱听戏,也很会唱戏,却从小没有教过我半句。
  爷爷也是,和家里所有人一样,只让我好好学习,却不曾教过这些。
  想想这些,我倒是觉得自己亏的慌。
  从小到大几十年,书读了个一知半解,最后混得人不人,鬼不鬼。
  一辈子半世过去了,还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特长。
  若是,从小就学唱戏的话,说不定乘着自媒体与网络的红利,也能成就个自己。
  但往事已矣,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既然小时候的自己,还有长大了之后的所有人,都没能留住村里最美好的东西。
  那么这一次,就由我来弥补守护,再建一个专门发扬社火和秦腔的团队。
  让我们的孩子和后辈们,也多一份传承,留一份惦念着的美好回忆。
  ......
  “你想重启村里的传统文化?”
  “还是,想打造一个很有乡俗气息的村庄?”
  听完我那冗长复杂的解释后,堂哥紧皱的眉头,忽而散开了。
  一直抿着的嘴巴,此时倒有了几分笑意,似乎也很怀念,小时候的那种无忧无虑。
  “看看,到底是领导身边的人,你这一总结,瞬间就上档次了...”
  “咋样?你感觉行不?”
  其实,我只需要堂哥的一个承诺。
  因为在乡里工作的缘故,他在村里的威望,几乎数一数二。
  所以,只要他能带头组建的话,办成村里的这些事儿,完全不在话下。
  “嗯...虽然我不是咱们村的包户干部,但为了咱们自己村里的事,我也责无旁贷,何况还是你支持的...”
  “不过,你想咋弄,预算多少...”
  我知道堂哥是个聪明人,像这种既得名声,又落好处的事儿,无论是谁都不会拒绝的。
  “呵呵,那就好...”
  “至于钱的事儿,完全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