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科幻小说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第二百一十五章投稿《自然》杂志,物理界开启新一轮超导竞赛

第二百一十五章投稿《自然》杂志,物理界开启新一轮超导竞赛

  一周后。
  科学基金会的拨款经费已经到位,拨款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大概也是考虑到物理实验室这边的催促。
  对超导办公室来说,早拨款和晚拨款都是一样的。反正都是今年的经费指标,拖着经费不划拨也没有意义。
  经费到位。
  物理实验室开始实验准备,购买了大量实验所需的材料。
  同时,实验也要开始了。
  这次参与实验的核心人员变多了。
  主要分为两队人。
  一队是物理实验室参与项目的人员,包括向乾生、何毅、肖新宇、颜静、赵川鑫。
  另一队是244工厂的研究员,包括刘云利、阮伟平、薛常以及王强。
  因为理论方面已经准备的很充分,王浩就直接交代起了工作,多方向就选取三种金属进行实验。
  会议也是讨论选取的金属,最终敲定了铅、汞和锡,考虑的主要是成本问题,三种金属都不算昂贵,超导临界温度也能接受,其中锡的临界温度最低,只有3.722k,铅的临界温度最高,为7.193k。
  然后就是实验分配。
  244工厂的团队已经搬迁过来,基地就在距离西海市百公里的地方,交通、通讯都还算方便,他们的设备也很完善,不比物理实验室差,只要有足够的经费就可以完成实验。
  两个团队的项目合并,经费都是统一管理的。
  王浩就直接分配起了实验任务,三种金属要做六次实验,就直接对半分,每个团队负责三次实验。
  在实验公布正式开始前,他还是强调了数据问题,“实验数据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激发交流场的温度,必须要有准确的数值,所有数据,都要有超高的精度……”
  王浩还特别谈到了一个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在未达到超导临界温度时,交流重力场强度可能会更高。”
  “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并不高。”
  “如果出现,一定要注意及时的数值,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更认真,记下所有即时数据……”
  ……
  王浩所说的情况有些不可思议。
  他们已经发现在临近超导温度时,交流重力场就会被激活,只是强度不高,那么理所当然的,达到超导状态时,交流重力场强度才是最高的。
  现在王浩说有可能会遇到之前的强度更高,就让其他人有些不能理解了,但他们并没有质疑,只是心里暗暗记了下来。
  王浩特别提了一下,是因为他的分析中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单介质金属出现类似情况的概率非常小,但也是有那么一点儿可能性的,特别提一下是担心出现这种情况,会影响到实验过程。
  其实就像是用手捏一个橘子,橘子完全被捏爆,撒出的汁水确实很多,但如果只是对比一个方向来说,也许在橘子爆破之前,喷出的汁水会更多。
  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而且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信号。
  因为出现的概率比较小,王浩只是提了一句,也没有特别的在意。
  实验正式开始。
  物理实验室上下都忙碌起来,他们计划在十天之内完成所有的实验。
  这绝对是快速消耗经费的过程,十天就扔出去两到三千万,也让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振奋起来,他们都感觉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消耗大量的经费。
  每个人对待工作都非常的认真。
  当进行实验的时候,就变得更加认真,一丝不苟都不足以形容,有不少人做记录和计算,都是连续做了好几遍进行确定。
  何毅负责统筹实验。
  看着高昂的材料耗费如流水一般,每进行一次实验,都感觉像是剔骨割肉,心疼的咧嘴还朝着王浩抱怨着,“经费花的也太快了,像是这种实验,少做一次就是几百万。”
  “问题是,一次都不能少。”
  王浩倒是很淡然,经费耗费的确实快,但是成果也是很显著的,他一步步的添加了内容,微观形态塑造更完善了,“我已经尽量减少次数了。”
  “六次是最低数值,每个金属只进行两次实验,正常情况下,我觉得每一种金属都需要进行十次以上的比对实验。”
  “可惜啊,经费太少……”
  实验数据是存在误差的,两次实验结合在一起进行比对,有些数值进行取半分析,才能够让数据更加的精准。
  类似实验做的更多,数据肯定更加精准,只进行两次实验,次数还是太少了一些。
  不过重要的是趋向、是方法,必须要推导出结论,然后才能慢慢去完善,后续也不需要他自己去完善。
  只要把成果公开出去,肯定会有大量的机构做同类型研究。
  研究并不需要做交流重力实验,而是进行同领域的超导实验,记录数据反推就可以让数值变得更精准。
  这就是一个数字修正的过程。
  任何一个既定的物理常数,都不是第一次就完善的,后续几十年、上百年,会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慢慢的把常数进行修正,最终得到一个非常精准的数值。
  比如,万有引力常数。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g数值是多少,连他本人也不知道。
  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100多年,万有引力常量仍无准确结果,直到100多年后,英国人卡文迪利用扭秤,才巧妙测出这个常量。
  后来随着科技发展,又对于卡文迪测出的常数进行了精细修正。
  现在的‘元素超导临界温度常数’也是一样,他们只需要通过两次实验,来对微观形态进行完善,并确定常数的大致数值。
  这样就可以了。
  ……
  九天后。
  最后一次以‘锡’为材料的交流重力实验结束。
  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轻呼一口气。
  王浩也得到了最新的数据,并做出了最后的分析,随后和林伯涵一起,继续对微观形态进行完善。
  然后就开始做计算。
  因为已经有了足够的数据,也只是牵扯一些拓扑的计算,计算工作相对就简单一些,他们两个分别做出计算,最后比照了一下计算数值。
  “0.0124834。”
  “一致!”
  看着完全一致的数值,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之后又以电脑辅助做计算,也得到了同样的数值。
  这时候,才能确定下来。
  实验工作结束。
  其他核心人员是针对实验写报告,他们的实验收获还是很大的,就像是王浩说的,换成了低温材料做实验,交流重力场强度会更高。
  事实也是如此。
  以金属锡为材料做的实验,检测出了最高的交流重力强度——百分之二十四。
  这个交流重力场强度是非常惊人的,甚至说,只是交流重力场强度的提升,花费两千多万经费都完全值得了。
  王浩则是闷头写起了论文。
  其他人都知道实验是为了研究超导机制,也只有刘云利、何毅等少数人知道,具体是怎么做的研究。
  林伯涵参与到了微观形态的塑造工作,也参与了‘元素超导临界温度常数’的计算,但他对于实验了解的不多。
  王浩是唯一全部都了解的,实验也是由他来主导。
  所以论文也只能他来写。
  他是写了两篇论文,一篇是详细的报告,包括交流重力实验的内容,另一篇则撇开了交流重力实验,只是以超导微观形态的研究,去分析了一个通用列式。
  列式的名字叫做元素超导定律。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计算单元素的超导温度,但相关参数的计算非常复杂,需要以元素的各种特性,嵌入到新型几何的逻辑中,随后才能代入数值去做计算。
  但是,能够计算,就已经相当惊人了。
  王浩花了两天时间整理成果,又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才完成了所有的论文。
  他先是提交上级部门审核了一下,确定‘精简版’的论文不牵扯交流重力场实验,只是纯理论内容可以对外发表。
  等上级部门批准了以后,就投稿给了《自然》杂志。
  ……
  国际上有三大最著名的、影响力最大学术杂志,分别是的《自然》、《科学》以及《细胞》。
  《自然》杂志,能成为其中之一,自然是很了不起的,他们可能拥有世界上最高学历的编辑团队。
  普通的博士学位,还不足以进入《自然》杂志工作,想要担任《自然》杂志的编辑,还必须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
  坎贝尔曾经是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的副教授,后来认为自己似乎不适合做科研,就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到《自然》杂志担任了编辑。
  事实证明,编辑工作很适合他。
  坎贝尔工作了十几个年,已经做到了主编的位置,他针对每一份投稿,审稿都会很非常的专注。
  这很不容易。
  每年都有过万篇高水平论文投往《自然》,物理类论文也有几百篇,还只是‘高水平’论文,低水平和普通论文更是不计其数。
  这天坎贝尔正常的进行审稿,忽然看到一篇提交上来超导论文,名字叫做《超导定律与临界常数》。
  他扫了一眼都惊住了。
  超导定律?
  临界常数?
  这几个单词放在一起绝对非常了不得,正因为非常了不起,一般的稿件看到都可以直接放进垃圾箱。
  就像是给顶级期刊投稿世界著名猜想证明一样,类似的论文一直都有很多,但百分之99.9以上都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出于谨慎的原则,坎贝尔还是再看了一眼,随后就被作者的名字吸引住了。
  “一作是,王浩?”
  “这个名字好像很熟悉?来自中国西海大学物理实验室?西海大学、王浩……”
  “最年轻的菲尔兹得主!”
  坎贝尔猛地瞪大了眼睛,他反应过来迅速把论文下载下来。
  如此重大的研究论文,换做是其他小机构的研究,根本就不用理会,但加上王浩的名字就不一样了,菲尔兹得主的投稿是能随便删除的吗?
  即便想不通为什么一个菲尔兹得主,会给《自然》杂志投稿一篇物理论文,但是内容也必须要看看的。
  很快坎贝尔就被内容吸引了。
  里面说的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建立‘微观形态’的方式,对于超导现象做出了解释,并完成了一个列式。
  “用这个列式,和上面说的常数,结合微观形态框架分析,就能计算出单元素的超导临界温度?”
  “这怎么可能!”
  “如果是真的,超导的机制逻辑岂不是被破解了?”
  坎贝尔下意识就是不相信,但考虑到是最年轻菲尔兹得主的论文,他还是把论文继续向上提交。
  论文很快到了总编玛格达莱娜-斯基珀手里。
  作为《自然》杂志的总编,玛格达莱娜-斯基珀很少会负责审稿工作,能送到她手里的稿件也是非常稀少的。
  所以针对下一级提交上来的论文,玛格达莱娜-斯基珀都会非常的重视,因为每一个都肯定是重大研究。
  玛格达莱娜-斯基珀看到论文内容的反应和坎贝尔是一样的,像是这种论文,只是查看也无法确定真假。
  她马上联系了相关领域的专家,牛津大学的教授塞穆斯-艾瓦特。
  塞穆斯-艾瓦特是一名凝态物理专家,也是《自然》杂志特邀评审。
  塞穆斯-艾瓦特查看了论文以后,也对于内容感到非常的震惊,他试着去理解‘微观形态’,想以此来做出计算的,后来发现牵扯到数学拓扑问题,因为涉及到审稿保密,又联系玛格达莱娜-斯基珀说了自己的需求。
  玛格达莱娜-斯基珀又联系了一名拓扑领域的数学家斯蒂文-戴维斯。
  斯蒂文-戴维斯和塞穆斯-艾瓦特凑在一起做计算,因为内容实在很震撼,他们甚至连续计算了七个小时,利用上面说的方法、公式以及常数,连续计算了铝、钨、锌的超导数值。
  再比对确定的数值,发现偏差不到百分之一。
  “锌,也是正确的!”
  “我们已经连续做了三次计算,都没有任何问题,相信其他超导金属也没问题,换句话说,这是真的?”
  “真的存在所谓的超导定律?”
  “元素的超导特性能计算出来,那么以后化合物、有机分子也肯定能计算出来,超导的机制岂不是等于破解了?”
  “我现在非常肯定,这绝对是超导领域几十年间最重大的进展,要比巴丁、库珀和徐瑞弗的工作还要惊人!”
  “这是个诺贝尔级的成果……”
  斯蒂文-戴维斯和塞穆斯-艾瓦特对视一眼,满眼都是深深的震撼。
  他们知道,只要论文发表出来,影响力绝对会非常巨大。
  物理界新一轮超导竞赛,马上就要到来了!
  (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