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穿成贾宝玉:我靠种田逆袭了 > 第一百零七章朱门酒肉臭
  如此又是七日。
  二十三日傍晚,在府学学宫考完府试的最后一场之后,宝玉也被马车接回了荣国府。
  学宫糟糕的饮食和住宿条件,连续多日的神经紧绷,回到荣国府之后,宝玉连贾母都没来得及去见,就沉沉的睡了过去。
  乖孙子这样辛苦,贾母哪里还会说些什么,只张罗着让鸳鸯从她的私库中取些人参鹿茸什么的补品送过去,只把邢夫人看得眼珠子都红了。
  王夫人也心疼的厉害,手里的佛珠都快要被攥断了。
  要不是还有些理智,又见宝玉不过是累极了没什么大碍,只怕又要说不让宝玉继续参加科举的话了。
  ……
  此时,还在府学学宫没有离开的周友亮,正与另外一位穿着青蓝色常服的中年男子说着话。
  只听那人笑着说道:友亮你就好了,直隶府可是要比太原府那边繁华多了,便是粮食收的不够,这里的人也有银钱不足,哪儿想我,这些日子愁的头发都掉了一大把。
  周友亮也笑着说道:“直隶府确实比太原府要繁华,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交的上天赋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越是繁华的地方贫富差距越大,玉林兄也不是不知道。难啊~难!“
  这位被称为玉林兄的,就是太原府的前任知府齐玉林了,他年前来京都述职,不过因为田赋催收不力被停了职,如今都四月了,还没什么信儿。
  今日过来也是想要找周友亮打听打听上面的意思,这么说也是随口抱怨罢了。
  当然,这也是他和周友亮私交甚笃,不然也不会这么轻易的就把这样的话说出口了。
  听周友亮这样说,齐玉林侧了侧身子,明显有些不相信的道:
  “不会吧?这可是直隶府,皇城根儿下,难不成也有连田赋都交不上的地方?友亮还是莫要说笑了。”
  “多了去了。直隶府辖内一十九个县,去年田赋没缴够的县城就有七个,其中欠了两三年的都不在少数。”
  周友亮苦笑着摇摇头,又对齐玉林道。
  他们二人正说着,就见一名小吏手里捧着几份试卷走了过来,对周友亮道:“大人,这是您之前让留意的试卷。”
  虽说有府学和国子监的教渝帮忙,但是大部分府试录用的学子还都是由周友亮来拍板的。
  尤其是前两次考试中表现的最为出彩的几位学子,将来很有可能就是他这一派的继任者,所以他也特别嘱咐了下面的人,让他们将那些教渝们判好的卷子,第一时间送过来让他过目。
  齐玉林曾任太原府的知府,自然也明白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也不在说话,在一旁品起了茶。
  过了一会儿,周友亮将其中一份卷子递给齐玉林:“玉林兄,你来看看这张卷子。”
  齐玉林有些诧异,迟疑片刻,才伸手接过了试卷。
  只看了个开头,他的脸色就忍不住变了变,又往下看了半篇,才抬起头道:
  “这人莫不是和你很有几分渊源?怎得……怎得他写出的文章,和你往昔的风格那般相似……
  不对!是更胜一筹。”
  齐玉林忍了忍,才没将上面的糊名撕开,又道:“虽说文采略差一些,字也只能算是中上,但是提出的办法老辣干练,可行性极高,简直像是一位老农。
  不像有些学子写的那样,都是一些浮在空中的谬言,既无知又可笑。”
  “玉林兄觉得如何?”
  周友亮弯了弯嘴角,又问齐玉林。
  “我觉得如何?我觉得……这一份试卷只论实用性倒是可以录为案首,可惜了,可惜了。”
  齐玉林目光闪了闪,看着面前的试卷,一边摇头一边叹息道。
  “玉林兄知道我问的不是这个……我是想问玉林兄,如果我真的按照他说的这些去做,玉林兄觉得可行不可行?”
  周友亮哪里不知道齐玉林故意逗他,好脾气的笑笑,又问他。
  和县试相同,府试的试卷也是各自出题的,因着辖内连年田赋赊欠的缘故,所以他特地在今年府试的试卷中,加了一道如何彻底改变收田赋难的试题。
  他刚才给齐玉林看的正是宝玉关于这一问题的解答。
  对于这道题目,宝玉的回答并不像正场时那般犀利,没再说什么“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刑无等级”的话。
  不过依然保留了言简意赅,可行性高的优点,对于他提出的问题也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比如说将赋税收取“透明化”“公开化”,比如说提高田地亩产,增加百姓收入。
  能想到这几点的学子也不是没有,但是就算是想到了,他们提出的解决办法也大多是“凭空想象”“异想天开”,幼稚的让人发笑。
  甚至有学子提出“赋税不入,则重其罚,使民荷枷而游于市”“赋敛不入,则使买田而卖之”等等的傻话。
  反观宝玉,他提出的办法都很符合实际,而且标本兼治。
  提高田地亩产,他就提出了“秸秆还田增土肥力”,“轮耕减虫害”“劝农功,作器用”。赋税“透明化”“公开化”,他就提出了“立榜村首,榜示赋目”“设举者于官门,则有赏”等等具体实施办法,话不多,但是句句都在点子上。
  两厢一对比,高下立现!
  “倒是可行,不过友亮,这后面……你觉得如何?”
  齐玉林指着试卷上最后一行文字:若此,则必触人之利,如欺上媚下者,如狗仗人势者……推而下之,为万世幸也。
  蹙了蹙眉头,又问周友亮。
  “我自然是想过的。”
  周友亮莞尔一笑,点了点头。
  “那……”
  “玉林兄,他一个十一岁小儿都知道此举“必触人之利”,我又如何不知?
  但是玉林兄也知,老师排除众议推举我做了这直隶府的知府,难道是想让我做什么“太平知府”的?
  如今朝堂被……惑乱,我帮不上老师的忙,但是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周友亮直直的看着齐玉林,眼中满是流光溢彩。
  “这……”
  齐玉林抬起手,还待要说什么,不过很快就收回了手,脸上也露出悻悻的神色:“说吧,上面对我的处置是不是下来了?”
  “玉林兄说的什么?我怎么听不明白。”
  周友亮摸了摸鼻子,脸上也露出了尴尬的神色。
  “我还不知道你,刚刚就一直在顾左右而言他,这会儿还拉着我看什么府试的卷子。
  快说快说,落在你手下也不是什么坏事,总比落在那些贪官污吏的手下,看着他们鱼肉百姓还说不上话的强上百倍。”
  齐玉林摆了摆手,又催促道。
  他不是个狠心的,不过是田赋罢了,他掌管整个太原府,大权在握,真要是下死命令,哪儿有收不上来的道理。
  不过也是他倒霉,他在太原府任职三年,第一年旱灾,第二年洪灾,第三年天气倒是没出什么异常,但是西北战事临时增加了田赋。
  老百姓们本来就没缓过劲儿,他哪里忍心逼得他们连糠都吃不上。
  他倒是也写了折子想让朝廷减免田赋,但是不管是南安王爷的封地大理,还是北静王爷的封地瓦剌,亦或者是东平王爷的广宁都报了灾。
  他的折子早就不知道被卫事大臣塞到那个犄角旮旯去了。
  一连三年都没能交上足够的田赋,被贬职也在意料之中,而且只看周友亮的样子也知道,他很有可能是成了他的手下。
  “正式的调令还没下来,不过我前几日去老师那里问,倒是听到了些消息,好像是成了广宁那边的通判,玉林兄也知道,我一直不怎么满意张通判,所以就求了老师……”
  见他猜出来了,周友亮索性也没瞒着,将前日去巫太师府打听到的事情说了。
  听他这样说,齐玉林的心中另一只靴子也算是落了地。还好还好,直隶府的通判,已经比想象中要好得多了。
  为官多年,他自然也知道,能把广宁那边的通判运作成直隶府的通判,肯定不像周友亮说的那么简单。
  不过两人也算是多年老友,当初老师和巫太师也因为政见相投颇为投契,所以只眨了眨眼,将感动埋在心里,嘴上嫌弃的又道:
  “如此说来,那你岂不是成了哥哥我的顶头上司……唉,世道变了,弟弟要管着哥哥了。”
  周友亮自然知道他性子豁达,说这些也是在开玩笑,也跟着笑了起来。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周友亮有些踌躇的看了看齐玉林,又道:“还有件事情要说与玉林兄,不过……罢了,等再过些日子,我查清楚了再告知玉林兄也不晚。”
  齐玉林只端着茶笑着看他,什么话都不说。
  “算了,反正都是要说的,那一日府试,张通判和林教渝……后来我让人查了一下,发现第二日张通判去恭顺王府后面的巷子见了启明……”
  听到“启明”二字,一直笑盈盈的齐玉林突然沉了脸,手里的茶盏也重重的放在了桌上:
  “友亮,你知道的,我不想听那个人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