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求生记 > 第二百十六章庐州模式行不通
  伯爵府造了五进三路也住不下带来的五六十户、好几百口人,所以就要建房,围绕在伯爵府周边建起一幢幢独门小院,采用庐州营造模式,要建房就要先建窑烧制水泥,好在此地原材料很丰富,有大量的煤矿,煤矸石、石灰石、石英砂等,还有大量的高岭土、铝土矿,特别煤矸石、煤渣是制造水泥的上好材料,高岭土烧制瓷碗、瓷砖、瓷瓶,也是制造耐火砖的上品,这铝土矿想要提炼出铝还缺少技术工艺,不过也是好东西,石灰石和石英砂正好用来制造玻璃,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虽然早就规划的很全面,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肯定行不通,所以都要分工,而这些都要有人去衔接统筹,那就按照庐州模式那样,章子俊想了半天此地跟庐州大大地不同,想在此地用房地产去拉动产业行不通,这里什么也没有,没有人口,没有商业,没有基础产业,唯一就是矿藏非常丰富,在起步阶段需要的矿产就地可取,没有十几年的发展是看不到成果的,章子俊有点懊恼起来。
  前期还是以改善居住及生活环境为主吧,先解决动力问题,在无定河及榆溪河边有许多适合驾水车的地方,有了动力才能启动粉碎机,这一步很关键,这就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缺一不可,好在从庐州带来了许多可拆装的设备,这些东西看上去很原始,有总比没有好,比如水车上的多根转动轴,还有直径一尺多的“轴承”,击打式碎石机,研磨机这些都带来了,这些笨重的东西千里迢迢带来此时解决了许多的难题,为什么车架那么多,分拆后一大半全装运这些机器,更多的是一些铁料,有生铁有精铁,只要起窑重新融化就能派上用场。
  章子俊还是先做到有,工场简陋一点可以慢慢改善,先把东西做出来,再慢慢提高产量,就是这样也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
  在建房上,平安镇跟庐州最大的不同是商品房改成福利房,因为最便宜的房也卖不出去,在这里情愿找个地方挖个窑洞也比买间商品房便宜很多,有能力就多挖几孔,没力气没能力就挖一个浅一点的只要容身即可,所以章子俊就把原本规划好的商品房改成福利房,给哪些前来平安镇入户的人居住,奖励有“功劳”的人员。做这些事也可以慢慢来,只要把水泥、玻璃、木器工场、炼铁炉子、瓷窑、养殖场、农场等兴办起来再慢慢地改善居住环境,修路架桥这些就不成问题。发展就是一环套着一环,原始积累是一个最难的阶段,唯一的好处就是在这里天高皇帝远,想做什么没有阻力,章子俊一个人说了算,也没有别的衙门及官员掣肘,到最后连驻守两地堡内的守军也加入到修路挖煤,建造烧窑的行列中。
  章子俊知道经过这一次的战斗,往后榆林不会有大批的鞑靼攻打榆林堡了,只有榆林堡前出去抢蒙古人的马羊,所以章子俊在等一个时机,等到需要的东西一切准备好,把已经入河套的蒙古人圈起来,为大明所用,一举收复整个河套。
  所有这一切近在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粮食产量,抛开所有的一切,粮食是基础,是根本,以往都是从延安地区调拨,章子俊目前迫切需要做的是在榆林粮食自给自足外,还要有富余,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口来开荒种地。
  在成化八年巡抚余子俊曾在榆溪河红石滩修过引水渠,这水渠修的经不住水流冲刷,不到二年就坏了,这可是一大片的农业区,要是把水渠扩大一点,建造的牢固一点,光红石滩外的农田产量就能供应整个榆林地区食用,在河的两边上还有许多的滩地,宽度在一公里左右,绵延三十里,一直延升到李家窑村,把这些茅草改成种上番薯、高粱、土豆这些收成非常可观,现在只是用来放牧,实在是太浪费,所以章子俊把这一片全部圈进来,属平安伯田庄,开办一个农场,把原有的卫所兵户改成农户,全部归平安伯佃户,这一下可把两村的兵户们高兴坏了,从此可以脱离兵户,一跃成为士农工商的农户。
  自正统年起,在这里的兵户有些人家已经三四代了,虽然失去了自家的田地,成了平安伯的私地,从新划分田地,可是从此就能摆脱世世代代为兵户的身份,成为伯爵府的人了,还不用交税粮及军粮,所种产出只要二成归伯爷府,剩下的全是自家的,这世上还有这样好的事?我说二毛他娘,官府人真是这样说的?
  二毛娘回道:“他爸,明日村里会有一个大官,给各家各户分配田地,听说比以前咱家的二亩水田,十五亩旱地还要多,既然王家已经不是兵户了,那么儿子也不要去当兵了回来种地娶婆姨哩。呜,可怜大儿去年战死了,小二顶替去了榆林堡,这下子王家有后了。哈哈!”
  这种又是哭又是笑的闹剧在整个榆溪河两边炸开了,这几天知事邱骏可谓是忙的四脚朝天,所有人口重新登记入册,因为不久就会有新的人口涌入,重新分配田地是因为要给新人口腾出足够的土地出来,土地不够也要划拨荒地,重新开垦,所有粮税免交三年,年满后的税粮也只是一成,其余全归农户所有。
  大胆的章子俊这样做的原因,不是因为要改祖制,而是大明这一套兵卫制已经行不通了,往后的弊端会越来越大,如果按照正规渠道上书,奏折皇帝还没看到,先被朝廷上一帮人喷死,不如假借平安镇属地,圈几个农庄,反正皇帝自己也在到处圈皇庄,底下各种官员全在圈地,这样一来,就当有西厂、东厂、锦衣卫密探查实,汇报给了皇帝,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最多地圈大了一点而已,又不是把地圈到了延安,圈到了绥德,恐怕连这些密探也懒的汇报。
  还有既然圈地为庄,那么这地界上的农户也就成了平安伯的佃户,这一番操作没毛病。
  章子俊的设想是往后榆林堡先改兵制,对外还是兵部这一套,对内成立三个作战营队,一营兵卫三百人,加上一个附属炮兵营,只要兵员千人左右,组成一个旅团,全部装备火器,收复河套就靠它了。既然只有这点人数,还要那么多的兵员做什么,作为预备队,全部回家种地去。这样又能省下一大笔军饷开支,而这一批青壮回家后所产出的效率将成倍增加。种地盖房娶婆姨,挖煤烧窑建设新家园,章子俊坚信只要五年,五年后就能初见成效。
  当一架架大小不一的水车在沿河边升起时,建设进度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可是寒冷的冬季也很快来临,想要尽快在入冬前整修厂房时来不及了,只能停工等待来年开春,这个时候也是章子俊来到榆林后迎来的第一个冬天,前期准备了大量足够的煤,大部分人家住进了新的窑洞,采用新的烧煤火道取暖做饭成为了一个新的亮点,每天二十四小时的烧煤,足够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而此时也是这大半年来第一批种下的“高产粮”收获的时刻,土豆的丰收,意味着此地的土壤很适合土豆成长,反倒是番薯有点小,玉米也稀稀落落,亩产不是很高,那就因地制宜,来年就多种土豆多养猪,多生孩子多养羊。番薯藤、玉米杆成为了青饲料。
  大半年来所有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以往的粟米、高粱虽然亩产不多,却是主粮,有了土豆、红薯的搭配,这一年的口粮算是保住了,最也不会来年开春闹饥荒。
  西北的苦寒主要是冬季漫长,没有蔬菜可食,章子俊下决心准备来年一定要营造一个玻璃暖房,种植蔬菜。目前玻璃的窑炉建起来了,像这样的窑炉规划中要建三座,就在铁厂左边上,铁厂的右边就是水泥作坊,这样就可以利用煤渣碎石料烧制水泥,充分利用资源,也减少运输成本,规划中三个厂区就是一个工业区,地方足够大,这一片多为盐碱地,建工业区最好,将来就在厂区还要建小轨道,运矿石及出渣就能变的省事省力。
  古人不缺人材,主要是不知道一些矿料怎么去用,只要章子俊起个头,搭建一个架子,用什么矿石怎么做出新的东西出来后,一些生产工艺上的改进也就随之而来,而且做的越来越好,比如制造砖坯,按着此时的做法,是用一个木制框,大小厚度跟砖坯一样的尺寸,把黄土和好成黄泥,放在木框内,用手把边角填实,最用竹片刮去上面多余的部分,散上一把干土防止粘连,就在地上脱模成砖坯,等晾干后叠起来等待烧制,这种手工做法实在是太费力费时,还占地方。
  而经过简单的改进后,利用一架小水车带动一个圆木转轴,把一个木制的格子做成一个九宫格,每隔格子的大小正好是砖块尺寸,里面填上粘土后,推进转动的转轴,经过转轴的挤压出来抬起木制格,一次成型九块砖坯,就这样几个人就能组成一条流水线,速度大大加快。
  像这样的创造也利用到了搅拌黄土上,工匠做了一个大号木桶,把这个大木桶放倒,上面开口,可以倒入黄土和水,下面有活门,通过水车的转动带动一根圆木传动轴,直接从桶中穿过,转动轴在木桶里面横插了许多的圆木棍,长度正好能贴着木桶的内壁,就像一个狼牙棍,当转动时,就能把泥土搅拌起来,当搅拌差不多时,就开启下面的活门,把搅拌好的泥土扒拉出来,不管怎么样比起人工来效率提高了不知多少倍,像这样的搅拌桶可以串联成多个,就像是一串糖葫芦,要看水车的力量够不够大。传动轴转动的力度取决于水车跟传动轴衔接处的齿轮对比,大轮带动小轮全是用木头做的,这种齿轮是像一个车轱辘辐条,穿过轮子露出一小段圆木,另一个小一点的轮子也是一样,把二个轮子外露的圆木段交叉咬合一起时还能改变传动方向,有的成一个直角,有的延长传动的长度,所以水车出来的齿轮子足够大,才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