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农门福女又美又飒 > 第242章噗通
  谁不爱惜自己的名声呢,谁不爱惜天下人给予的肯定和尊敬呢?可一旦承认了这个罪名,担了这个责罚,那就意味着,从此以后,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如同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
  
  因为,那个冤死的人不是旁人,是东陆长久以来的屏障,是百姓心目中的战神和救世主裴谢堂——在百姓们经历了那样的欺骗,认为裴谢堂是卖国贼时,这些朝臣个个都亲眼目睹了百姓对裴谢堂的愤怒,那种恨不能是式燃其肉寝其皮的憎恶,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一旦他们知道,他们憎恨错了人,而那个无辜的救世主已死在宣角楼上,每一个人都曾经是持刀的刽子手,他们心中的悔恨就会将自己淹没,变成了对元凶的仇恨。
  
  不错,一旦朱信之认了这个罪,他就会成为东陆百姓最恨的人。
  
  他数年积累的好名声,就会成为泡影!
  
  至此以后,人人喊打的是他,天下人骂的是他,留在史书上遗臭万年的人,还是他。
  
  而他,恐怕是东陆最为忠君爱国的那一个了!
  
  蔡明和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王爷,不可!”
  
  朱信之只是看着他,慢慢的摇了摇头:“这是我的选择,请父皇准许。”
  
  “不,陛下,主审泰安郡主一案,刑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臣也愿意领了这个责罚!”蔡明和见劝不动朱信之,立即就跪了下来请罪。
  
  谢遗江盯着前面的两个人,眼中湿润,这一刻,对自己的女婿充满了敬佩。
  
  他拿着玉笏上前,紧紧挨着蔡明和跪下:“泰安郡主一案,廷尉府负责复核,仍然产生疏漏,臣亦有罪,请陛下责罚!”
  
  谢遗江想,王爷如清风朗月,尚且不怕身后污名,他一个老头子,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御史台崔勤勉看了看他们,一咬牙,也跟着站了出来,只觉得心中激荡莫名,噗通跪在谢遗江跟前:“陛下,御史台未曾尽监督义务,促使刑部、廷尉府、淮安王爷犯错,理应同罪!”
  
  一时间,满朝文武倒有半数的人都跟着跪下请罪:“臣亦有罪!”
  
  “臣有罪!”
  
  “臣有罪!”
  
  宣庆帝端坐在龙椅上,见状渐渐的坐不住了,他缓慢的走下自己的王座,一步步走下台阶,站在了自己的儿子跟前。宣庆帝弯腰,双手显得十分沉重,用力握住朱信之的手臂,将朱信之从地上扶了起来:“朕犯下的错,不需要朕的儿子来承担。信之,这骂名不应你来背负。”
  
  “这是儿臣的心愿。”朱信之看着他:“请父皇准允!”
  
  “你可知道这样的后果?”宣庆帝盯着他:“你还年轻,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等将来朕百年之后,又有谁来帮你免了这些苦楚?”
  
  朱信之仍旧是固执的回答:“儿臣心甘情愿,哪怕烈焰焚身,也绝不退缩。父皇,请成全了儿臣!”
  
  他重新跪了下去。
  
  宣庆帝目光复杂,看着他,第一次认识自己这个儿子一般,眼中荡漾出浓烈的疼惜和感动。自从燕走入宫,朱信之带着燕走来为裴谢堂喊冤,那时候,他也曾经如同满朝文武一般,怀疑过自己这个儿子最终的目的。他设想过无数,这些天来,也一直在暗暗挣扎,甚至怨恨过朱信之,觉得因为这个儿子,他一辈子的丰功伟绩或许都会被这个案子淹没。
  
  可现在,什么都没变。
  
  变的,是儿子永世的名声。这污点是他替自己扛下来了!
  
  宣庆帝松开手,心中翻江倒海一般难受,旁边的太子、陈昭、陈珂却将一切都看在了眼睛里。
  
  三人对视了一眼,陈昭点了点头,陈珂立即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既然淮安王爷情愿为此事担责,臣以为,此举妥当。”
  
  “妥当?”这岂止是妥当二字?宣庆帝隐约有些怒火:“若淮安王爷担了罪名是妥当,那太子也应担责。身为东宫太子,却整日里不思朝政,只知娱乐!太子,朕问你,你那东宫近来是怎么一回事?太子妃都到中共中来哭了好几次了。”
  
  陈珂不开口还好,一开口,立即就被宣庆帝逮著了宣泄点,一阵怒骂。
  
  太子脸色不愉:“太子妃入宫来哭过?”
  
  “是啊。朕都遇见好几次了,你连自己的东宫都镇不住,其他的事情,朕也不指望你。”宣庆帝毫不留情。
  
  太子忙压住心头不满,谨慎的开口:“父皇,儿臣也愿意替淮安王爷担责。儿臣作为东宫太子,未曾尽到指引,愿意同淮安王爷一同受罚。”
  
  “不用。”朱信之镇定的声音响了起来:“太子殿下是国之储君,是国家未来的人心所向,这种罪责,由太子殿下承担不合适。”
  
  太子心头稍稍好受了一些,但转念一想,都是因为朱信之,他才被宣庆帝责骂的,对朱信之开口又觉得恼怒非常,听了这话,不但不委婉的推脱,反而立即说道:“父皇,信之方才所言,儿臣认为重了一些。依儿臣所见,收回封地即刻,褫夺封号就免了吧?信之多年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朝廷榜样,若全担了,难免会让朝臣们寒了心肠。”
  
  宣庆帝回到王座上,盯着他:“收回封地?”
  
  “是。”太子肯定给的回:“如果还不能平息百姓心中痛恨,不如就明旨昭告天下,由信之将功补过,查明真相!”
  
  “信之,你的意思呢?”宣庆帝沉吟了片刻,态度终于缓和下来。
  
  朱信之点头:“儿臣愿意将功补过,查明真相。至于封地和封号,由父皇做主即可,儿臣并无异议。”
  
  “好。那就这么办吧。”宣庆帝疲倦的揉着眉骨,靠在龙椅上,前所未有的憔悴:“至于泰安郡主,等真相大白时,再一并宣旨天下,还她清白吧。”
  
  “陛下英明!”
  
  朝臣们见事情已成定居,或多或少均有意见,但都不好再提,纷纷退回原位。
  
  散了朝后,朝臣们陆陆续续的从正大光明殿出来,朱信之走在最后,蔡明和、谢遗江围绕在他身边,压低了声音说:“王爷,你太傻了!这样的罪名,哪里是能轻易担下来的?王爷多年英明,煎熬了无数心血,就为了这些逆臣,王爷就赔上了自己的一生,委实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