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隆万盛世 > 172九江,南京,北京
  九江卫指挥使司衙门外,四名士卒站在那里,无聊的磨皮擦痒,东张西望。
  这个时候,住在城里的大人们大多也要回家了,只有住在城外的会留在衙门里休息。
  四人还在心里寻思着,等大人们都走了,他们也该坐下休息会儿了。
  正这会儿,衙门大门里走出两人,四名士卒连忙站好。
  “魏勐是不是回了九江城?今晚叫出来大家喝一杯。”
  说话的是张世贵,年初张庆从指挥同知位置上下来,由他出任了九江卫指挥佥事,现在每天都来衙门值守,只是本来该跟着来的儿子张宏福却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另一个自然就是吴占魁了,他也是因军功唯二升职的其中之一,他凭借剿倭战功顺利的升到卫指挥同知位置上,只是私下里也是往南京砸进去不少银子。
  毕竟有战功是不假,朝廷也有朝廷的封赏,但那只是你升官的理由而已,升不升还不是在官老爷一念之间,更何况吴占魁从千户到佥事,资历尚短。
  “前天回来的,昨天去我那里,还说今晚要去拜见岳父大人。”
  吴占魁笑着说道,“你看是家里喝还是”
  “就家里吧,我这回去就叫人准备。”
  张世贵很干脆的回道。
  “说起来殿试都结束了,也不知道广德考的怎么样。”
  吴占魁抬头看看天说道。
  “嗯,这个就管不了了,魏勐回九江城,应该也是想回来等消息吧,算算时间应该就是这两叁天就会有结果了。”
  张世贵自然明白,从北京传消息到九江,也得十来日的时间,可不就殿试都出结果了吗?
  刚出门,手下亲兵牵来马匹还没上马,远远的街道上就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两个人手上的动作就是一顿,齐齐望了过去。
  随着鞭炮声的靠近,锣鼓唢呐声也传进了他们的耳中,喜庆的曲子。
  两人不由自主相互对视一眼,还是张世贵开口道:“不像是娶新娘子,会试吗?我记得九江府这几次好像都没人上榜,也不知道是什么事儿。”
  吴占魁和张世贵都站在那里,也没有上马,只等那边的人过来,看看是什么事儿。
  不久又有指挥使司衙门里的人出来,都被远处的热闹吸引。
  不多时,喜庆的队伍靠近。
  “知府衙门里的,那是张典使吧,还有林师爷也在。”
  一个指挥佥事看着那边过来的队伍说道。
  “不会真中了吧?”
  吴占魁这会儿已经有点预感了,可是也不是很确定。
  实际上在魏广德出发后,吴占魁就找人问过这几次九江府的会试成绩,得到的结果是鸭蛋。
  但是,眼前的一幕确实有点冲击他的想法。
  之前,吴占魁还真没抱什么希望,可是衙门的人都到了这里,由不得他不多想。
  有些想法,吴占魁都是藏在心里的,特别是这样不好的感觉,自然不会宣之于口。
  果然,知府衙门的张典使和林师爷等人远远看到卫指挥使司衙门外的几人,立马就是满脸笑容上前拱手道:‘恭喜恭喜,贵所魏广德魏老爷这次可算给咱们九江府长脸了,会试成绩271名,京报连登黄甲。’
  吴占魁听到这话激动了,一把抓住林师爷的手问道:‘喜报呢?’
  “哎哟喂,轻点轻点,疼。”
  林师爷被吴占魁抓住手立马感觉力道有点大,握的他双手感觉一疼急忙叫道。
  吴占魁立马松手,陪笑道:“失礼失礼。”
  “不敢有劳同知大人。”
  林师爷也马上恢复笑脸说道。
  “林师爷别见怪,这魏广德是吴同知的外甥,你送来这好消息,激动是难免的。”
  张世贵连忙解释一番,免得让人不快。
  “失敬失敬,原来吴同知是魏老爷的舅舅,那这杯酒你跑不脱了。”
  林师爷也是笑道。
  这会儿旁边的张典使已经拿出一份黄色的喜报双手递给了吴占魁,又是笑道:‘前些日子听说魏镇抚升职做千户了,也不知道在不在九江府城,要是魏千户不在城里,这杯水酒可就要吴同知来办了。’
  吴占魁打开喜报一看,瞬间眉飞色舞起来,“在在在,保证管够。”
  张世贵在吴占魁打开喜报的时候也凑了不过,不止是他,旁边几个佥事也都已经凑上来往喜报上看,果然写着魏广德,会试成绩271名,上面还有礼部大印在上面盖着,货真价实的会试喜报。
  有反应快的立马就对自己的亲兵吩咐道:‘回府里说声,今儿中午我要喝喜酒去。’
  说完就用手搭在吴占魁肩膀上笑道:“同知大人,这顿可就着落在你身上了。”
  “好说好说。”
  吴占魁乐呵呵的接话,随即吩咐亲兵去九江府最好的酒楼订菜,又安排人往魏勐府上送消息,交过一个守门的士卒,“往里面给大人们说一声,今儿中午出来喝酒。”
  一连番吩咐后才对众人笑道:“我那妹夫前两天回了城,也是在等消息,咱们这就打土豪去,不把这九江城里最好的酒菜上桌,咱今天就拆了他家。”
  在两匹快马冲出九江府城门飞奔向瑞昌县和湖口县的时候,九江城里两处大宅里也热闹起来,大门外鞭炮声不绝,院子里无数酒席开桌,本地的达官显贵和士绅富商纷至沓来上门贺喜。
  而在此时,南京城外码头上,一个年轻的公子也上了船,对着船家吩咐一声,“开船吧。”
  船只轻巧的离开码头驶入江心,随即张开帆在风力的推行下逆流而上。
  那年轻公子看着大江的宽阔无边又回头看了眼远处耸立的南京城墙,嘴角挂出一副笑容来。
  想起去年和妹妹聊起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话题,妹妹那娇羞无比的样子就觉得好有意思。
  母亲不在了,父亲又只垂青他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自己和亲妹妹相依为命到现在也是不容易,还得自己为妹妹的婚事操心。
  年轻公子在心里长叹一声,转回头看向前方江面。
  之前父亲嫌对方门第太低,也是,自己这样的人家,妹妹的婚配对象至少也得是进士或者叁品以上武官家族。
  现在好了,父亲已经松了口,让自己去看看,希望一切能够如意吧。
  在那个府里,妹妹也就是他唯一的牵挂了。
  渐渐的,船行的远了。
  京城,九江会馆。
  几个皂吏捧着托盘站在大厅里,等待这贡士们出来。
  不多时,劳堪大头,身后跟着魏广德、张科和夏可范就出来了。
  “请进士老爷受进士服。”
  领头皂吏躬身施礼道。
  魏广德倒是知道殿试其实只是整个殿试仪式的开始,殿试后还有传胪大典,还有荣恩宴,还有状元代表众进士上表谢恩和拜谒先师庙,行释菜礼。
  殿试程序很多,可不是简简单单一场考试就完成了的。
  看着托盘里的东西,进士衣冠和靴子,几个人连忙上前双手接过。
  “明日传胪大典,一切规制和殿试一样,请几位进士老爷不要耽误了时辰。”
  那领头皂吏又开口提醒道。
  “多谢。”
  “有劳了。”
  魏广德几人都是客气感谢一番,随即又让人给了赏钱,几个皂吏这才欢天喜地的去了。
  魏广德看着托盘上的进士衣冠,帽子有点特别,主体就是个乌纱帽的样式,帽翅却是短上不少,只有大约五寸长,帽翅上还系有尺许长的飘带。
  进士服则是深蓝色的罗袍,缘以青罗,袖广而不杀,革带青鞓,饰以黑角,垂挞尾于后。
  还有一块槐木笏板,魏广德感觉穿在身上,除了衣服颜色外,和那些大臣们穿的也就差不多了。
  “今晚还要早些休息,明日又要起早。”
  夏可范这会儿仔细端详着托盘里的进士服后开口说道。
  “是啊,又要起早了。”
  劳堪也是点头,明早寅时又是去大明门外候着,然后参加传胪大典,可是这一甲却没有他们几个的份。
  “回屋歇着吧,明早看看是谁簪花。”
  簪花是进士当中惟状元才能获得的殊荣,其他的就算是榜眼探花也没有。
  众人都是晓得底细,之前金达可以说是状元的热门人选,可是他和严嵩父子关系闹得那么僵,这状元十有八九要飞,只是不知道最后是谁拿下这状元头衔,应该说会试前五名那四位皆有可能。
  入夜,九江府魏家后宅里,喧嚣一天的家里总算安静下来了,魏母和魏老爹在自己卧房里也在商量着之前没定下来的事儿。
  “儿子已经过了会试,眼看着就是进士要入朝为官了,那倒是说说给孩子送多少银子过去,让他在那边疏通疏通。”
  自从魏广德离开九江府后,魏老爹倒是还算正常,可是在魏母看来自家儿子肯定是能金榜题名的,顶天了名次差点。
  魏老爹之前还对此有点不屑一顾,毕竟魏广德年纪尚小,他不觉得孩子这么小就当官有什么好的。
  只是没想到,魏广德还真是给他们老魏家争气,一次就考过了。
  算起来,魏广德也就是乡试的时候落榜过一次,其他的科举考试都是连战连捷,很是厉害。
  “我还是那话,送一万两过去吧,我看也够了。”
  魏老爹坐在床边说道:‘当初我给小二说过,进京的话我会再给他五千两银子,现在答应给一万两,已经不少了,够他在京城过日子了。’
  “可你不说官面上礼尚往来很费银子吗?家里也不缺那些银子,最多就是老大那边少留点的事儿。”
  魏母还是坚持觉得魏老爹说的给魏广德送一万两银子去有点嫌少。
  “广德那里我一开始就给了他一万两银子,已经不少了,要是按你的意思又给两叁万,那老大那儿留的就太少了,怎么说文才才是长子,本应该继承更多才对。”
  现在的大明朝,从上到下都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在运行,也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魏家自然也不能脱俗,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虽然明代《大明令·户令》有明文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只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以子数量与半分;如别无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继全分。”
  但在实际生活中,或者说大部分人眼中,家产的大头还是要给大儿子,也就是嫡长子,明朝是执行一夫一妻制度的。
  当然,还可以纳妾。
  至于大明令中的规定,并没有太多人重视,或许也只有家庭因财产闹出纠纷后才会按照此令去执行,而且前提是没有遗嘱的情况下。
  魏老爹自然也是这样的想法,魏文才作为自己的嫡长子,理应获得自己大部分积蓄才对。
  给了魏广德两万两银子,几乎已经算家产的叁分之一,也够了。
  不过显然,魏母依旧觉得给小儿子少了,应该分一半家产给魏广德才对。
  “算了,还是等广德殿试成绩出来再说,毕竟以他的名次,应该只有叁甲的命了,未必能留在京师。”
  魏老爹看着妻子说道:‘如果广德能留在京里做京官,我们就送两万两银子过去,如果是外派,那就是一万两。’
  说道这里,魏老爹又是皱眉道:“倒是要真下到地方,他那边未必需要什么银钱,我看还不如修书一封知会一下就好,银子还是交给张宏福帮忙放出去。
  我记得广德之前就曾经说过,放贷赚的银子貌似比买田地来的多,所以当初我给他的银子他都没拿去买地,不止是好田地不好买,主要还是他觉得钱赚的少。”
  “他懂个屁,要是真这样,那一万两银子就给他全部买田地好了,放贷出去哪有买成田地赚安稳银子强,现在孩子都是进士了,咱们家也可以用他的名义多买些田地,回头你给老大写信说一下这个事儿。”
  魏母听到魏老爹说道土地心思又活泛起来了,以前家里没正经官身,买了田地赋税很难逃脱,可现在不同了,儿子做了进士,有了免税的官身,自家也可以正大光明的囤地了。
  “给老大置办些田地,我看可以,老大应该不会反对,都挂到广德名下去,回头我就写信说这个事儿”
  魏老爹点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