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带着房子穿古代 > 第277章讲学
  一个坐满人的房间能安静到连脚步声都清晰可闻的时候,那必然是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事发生了,或者是有什么重要的人物出场了。
  而埋头苦吃的宋念和王琦一边吃一边聊天,竟然什么都没发现。
  然后,在他们嘴里还塞着肉的时候,就猝不及防地见到了两位老年文士撩开帘子看向他们。
  这二人年纪有五十出头的样子,身形清瘦,穿着一身靛青色的长袍,手里还各拿了一册书。
  其中一位慈眉善目,脸带笑意地看着宋念和王琦;另一位留着长须,微微皱眉,像是不太能理解怎么会有人在学舍还这么大张旗鼓地吃饭。
  宋念和王琦把碗筷放到食盒里,嘴里的食物是咽也不是吐也不是,僵在当场,还得迅速调动脑细胞,去寻找这二人的信息。
  读书人之间,虽然素不相识,但对方是什么水平,多少是能看出来一些的。
  像这种五十多岁的文人,出现在学舍内,瞧着有些愁苦,或者有种认命般的孤注一掷,那普遍是屡试不第的老举人。
  考了这次,不知道能不能考得上,也不知道下次还来不来得了,哪怕家中富足,面上也透着紧绷。
  而像这两位,虽说从衣着上看不出什么,但举手投足间透露出身居上位的从容不迫,全然没有惶然的神色,大概率是官员了。
  只是,他们是什么身份?又为什么来这里?
  宋念低头拱手行礼的时候,迅速把嘴里的食物嚼吧嚼吧咽下去,只觉得嗓子都噎了一下,但也没空喝水,只能清清嗓子问道:
  “不知您二位是?”
  面色严肃的那位老者问道:
  “你们既然来学舍读书,难道不知道每旬都会有人来讲学吗?”
  宋念和王琦对视了一眼,都摇了摇头。
  想来也是,在这里读书的,虽然不至于下绊子踩别人,但也是明晃晃的竞争关系。
  而且因为在这里学习的多数是家里没条件给他们提供足够好的书房和教导,以至于彼此之间的竞争就更激烈了,谁也不愿意家中辛苦供他们来考试,最后却遗憾回乡。
  所以,宋念和王琦来这里待了多半个月,也和一些举人有点头之交,偶尔互相帮着看看文章,却没得到有人来讲学的信息。
  好在,这二位也没因此生气,看宋念和王琦面色茫然,慈眉善目的那位解释道:
  “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每月月底,都会有两日,有官学的教授和朝中的老大人们轮流来讲学,有什么疑惑,也可以整理好了,等休息的时候来问。”
  这个安排,不可谓是不体谅寒门学子了,宋念和王琦听了面带喜色,谢过这两位特意来告诉他们的大人,把火熄了,连碗碟都来不及收拾,就跟着他们去了讲学用的教室。
  里面已经坐满了人,可见其余人都是急匆匆吃过饭就来占座,可能有的还是先占了座再吃的饭。
  宋念他们连座位都没摸到一个,只能拿着本书,里面夹了几页纸,还有两支碳笔,乖乖地站在教室最后听课。
  今天来的这两位,都是官学教授,平日里教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或是权贵家的孩子。
  这样的教学资源,属于在场的学子们连边都摸不着的,属实是首都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给山区学生进行教育扶贫来了。
  所以在场的人,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听得很认真,宋念的笔记都记的字快飞起来了,这时他不由庆幸自己用的是炭笔,方便速记。
  其实。他用炭笔在文章上做批注的时候,被其他人看到后,还有人说他这种行为是对学问的不尊重。
  如今炭笔的用途是很局限的,基本是匠人画直线画设计图,或者是铺子里的前台记录单子的时候。
  最文雅的用途,也就是画工笔画的时候用来打底,但也不是没人说这样画的画匠气太浓,美则美矣,全无灵气。
  但宋念之前看宋筠常拿着写写画画,倒也体会出了其中的妙处,就也学着用了。
  至于嘲笑声嘛,用宋筠的说法就是,你失败的时候,做什么都是错的;而你成功之后,用炭笔记录笔记就是独特的学习方法了。
  这种厚脸皮的自我开脱,宋念简直深以为然:
  就像他娘坚持供他读书的时候,考上秀才之前多少人说他们是在糟蹋钱,如今不都是夸宋老太太“为儿女之计深远”嘛。
  两位教授各给上了一个时辰的课,到最后天已经暗了下来,都得点着蜡烛才能看清书中的文字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所谓的答疑解惑时间自然是没有了,下了课,两位老人就被马车接走了。
  屋内的举人们恭送二人离开后,才有人哀嚎道:
  “原本就只有两日,今天还晚了一上午,唉,我从月初起就开始积攒问题,如今看来,是问不上了。”
  另一个人插嘴:
  “可不是,但也没办法,各位大人愿意抽空来给我们讲学,已经是皇上开恩了,我们难道还能指望和官学的学生一样的待遇吗?”
  宋念竖着耳朵听了圈其他人的闲聊,总算是大致听明白了怎么回事:
  这也是一个朝代建立得久了,慢慢暴露出来的问题。
  就跟现代一样,建国前五十年,是阶级流通通道最开阔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候,下面的人,努努力,或者运气好,再或者出了有天赋的人,也就爬上去了。
  而上面的人,站队站错了;想拿乔却不注意分寸;或者是自以为家世足够牛,哪怕是乱世也觉得兵蛮子不敢对付他们,从而连个护卫都不安排好,最后被一锅端的;林林总总,也就掉下去了。
  而一旦时局平稳了,阶层固化的就很明显了。
  对统治阶级而言,固化当然有好处,子子孙孙都是人上人嘛。但站到一定高度,比如皇帝,那就令人不快了。
  最起码,任何一个皇帝想在朝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都不能只指望着和互相勾结的大家族们做利益交换吧,也得有孤臣、忠臣、只依仗皇权才能站稳脚跟的那群人。
  外戚可以,宦官可以,但豪门出身的读书人更可以啊。
  所以,在教学资源的差距越来越大,以至于被录取概率和家世逐渐成正相关的时候,皇帝决定给寒门子弟开个小窗户,那就是适当地开点小灶,给点补助。
  像京中廉价的住房、免费的学舍、以及定期的特级教授讲课,就是这么个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