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人给说的女方是邻村李家屯的,女孩叫李文君,她父亲是李家屯的会计,上面有四个个哥哥,分别叫李文忠、李文信、李文礼、李文义。李文君是唯一的女儿,因此在家颇为受宠。今年十八岁一枝花,目前正在读高二,明年夏天毕业。
  媒人在附近扒拉来扒拉去,她手中上过高中的农村姑娘真不多。
  这年月家家户户都穷,除非家里条件很好的,或者是特别宠闺女的,才会让闺女读高中,一般家庭能让闺女上个一二年级认几个字就不错了,农村有很多姑娘连小学都没读过。
  李秀珍点明了要找有文化的儿媳妇,这不就让媒人作了难,扒拉一阵子,上过高中年龄又合适的,她手中一共有三个姑娘。有一家家庭成分不太好,这家放到最后考虑;还个姑娘家离河上村比较远,一般人家找对象都不愿找远的,放到第二位;第三家就是李家村这个姑娘,媒人觉得没有比她家更合适的。
  这姑娘相比其他农村姑娘来说,除了娇气些,没啥毛病。说她娇气,也就是不爱干农活,但是家务活会干一些,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都会;像比较难一点的做衣服做鞋她就不会了。
  这年头很多女人可以说真是家里家外全能,农村女人下地赚工分不说,回家还得生孩子、带孩子、伺候男人,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做全家穿的衣服和鞋,还得操心一大家子吃喝……
  家里兄弟姐妹多,有六七**个的,当妈的根本管不过来,都是大的带小的,最大的闺女早早跟着妈学做衣服和鞋。
  当下重男轻女的习惯又严重些,家里宠姑娘的很少。像李家和七彩家这样宠姑娘的一个村里没几家。
  李家姑娘长相清秀,不如七彩漂亮,不过因为她不下地干活的原因,皮肤比时下农村姑娘白皙一些。俗话说“一白遮三丑”,在农村来说她皮肤算是好的了。
  不过李文君个头比七彩还要高那么三四公分,显得很是高挑,她身材又瘦,杨柳细腰,却不是这年头婆婆喜欢的儿媳相貌。一个是个子高,做衣服浪费布料;二来是她长得高挑纤瘦,看起来屁股小,看上去不像能生儿子的模样。
  当然,说亲的时候,当婆婆的挑人很正常,人家李文君家是疼姑娘的人家,给姑娘找对象,也会挑挑拣拣。
  可是李文君一听说家里要她相亲,她立马不干了。
  “我还上着学呢,相什么亲呀?等我不上学了再相亲还能晚了,着什么急?妈,你是不是着急把我嫁出去了?”李文君故意这么说的。
  文君妈笑骂了一声说:“傻孩子,姑娘长大哪有不嫁人的。本来我想着等你高中毕业再给你找对象,这不是看着有合适的,我怕错过好姻缘,才让你去相亲吗。”
  说到找对象,哪有姑娘家不害羞的。李文君扭扭捏捏地问:“多好的条件呀,都让你动心了?”
  “我听媒人说是河上村的,那男孩子是个当兵的,听说已经是排长了。提他咱都不知道,可是你应该听说过他妹妹。他妹妹就是有名的小程大夫,你大哥还专门去小程大夫那里给你侄子拿过感冒药呢。”
  “听说小程大夫可是很不错,长得好,还聪明有本事,她哥哥应该也差不了。而且他家就兄妹三人,除了小程大夫,还有个弟弟。他家人口少,以后结了婚家里事少。我这不看着人家条件好,才愿意让你去相看一回。要不我也不让你瞎折腾。”文君妈这番话是多年的经验之谈。
  小姑子嫁出去了,回娘家的次数不多,就是供着也可以;只有一个妯娌的话,以后事少点。
  文君妈有三个妯娌,其中有个不太讲理的,这些年没少因为那个妯娌生闲气。她又有四个儿子,找了四个儿媳,没分家时整天儿媳妇觉得她偏了向了,一气之下她给分了家,如今跟大儿子一家住。
  反正吧,兄弟多遇到事倒是有帮手,客户数妯娌多了代表以后事多。文君妈觉得程家三兄妹,不多不少就正好。
  姑娘家相亲也不是说相就相,女方家长得先打听好男方家的条件。如果一次两次相成了还好;若是四次五次相不成,名声也坏了,外面会说这姑娘太挑剔,相了几次都没相成,眼光太高。所以说姑娘在相亲前有个好名声很重要。
  本来李文君打算听听就拒了,可她一听说对方是当兵的,顿时来了兴趣,“当兵的呀,不知道长得怎么样?”
  她长得个子高,将近一米七左右,可不想找个矮个子对象。再说她爸她哥都很高,找个矮个女婿,回娘家时一对比,多不好看呀。
  文君妈一听闺女的话音,就猜到姑娘动心了,于是笑着说:“都说小程大夫长得俊,她哥哥还能长得丑了?我听媒人说长了个大高个儿,有一米八多。”
  李文君跟时下小姑娘一样,有军人情结,喜欢当兵的人,更愿意嫁给军人,她一听对方条件不错,便答应下来:“妈,那就相相看吧。”
  文君妈一听闺女同意相亲了,赶紧给媒人回了话。人家媒人可是说了,程家那男孩子在家呆的时间不长,过了年住几天就走。自家要是不愿意的话,媒人会赶紧给说下一家。
  好对象都抢着相,文君妈就是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儿,才说服闺女同意相亲。
  马上就要过年了,媒人便把相看的日子定在腊月二十八。应文君妈的要求,他们要先到男方家相看。
  这天,文君妈叫上一个眼力劲儿好的妯娌,带着闺女和两个靠谱的儿媳,跟着媒人来到程家。李文君她爸因为疼闺女,怕别人不如他眼神好,也跟着来了。
  自从七彩家起了这边的新院子,这些年过去,家里又加盖了偏房、杂物房、粮仓等屋子,家里的房间足够住人的。知道女方要来相看,李秀珍和七彩早已把各屋收拾得干净利落。
  其实快过年了,家里早已彻底打扫过一遍。李秀珍不过是安排着把地面打扫干净,物件摆放整齐,等着女方来相看就行。
  李家人到来之后,屋子里坐满了人,说气话来乌泱泱地。媒人先把双方各自介绍一遍,接着叫程立国和李文君互相相看一下,之后单独找间房子让两人聊聊。
  七彩瞧见哥哥是红着脸去旁边屋里跟女孩子聊天,她不厚道的笑了。幸亏她跟长生是青梅竹马,不用走相看这个流程。七彩觉得自己要是跟一个陌生男子聊天,肯定聊几句就聊不下去了,从来不认识的两人凑到一起有什么好聊的?
  就在两个未婚男女凑到一起相互了解的时候,文君爸跟程茂林谈天说地,聊生产队上一年赚多少工分了,平时分多少粮,年底分多少钱了,今年地里的收成怎么样……
  李秀珍和七彩忙着给李家人倒水喝,李家跟来的文君婶子和文君嫂子,不时跟娘俩搭话,都是询问家里的情况。同时她们眼珠子滴溜溜转,恨不能把屋里的摆设都记下来,回去好有说头。
  等李家相看的差不多了,便提出要回去。至于相看结果,肯定是回头商量好了再告诉媒人。
  李家。
  文君婶子说:“小程大夫家看着不错,房子就有七八间,家里收拾的整整齐齐。我进屋门时看到灶房门开着,还瞧见里面挂着肉呢。”
  “我还看见她家包了好几盖帘水饺,纯白面的,就是不知道啥馅的。”文君嫂子羡慕了。
  每年队上分的那几斤白面根本就不够吃,偶尔给孩子擀个面条都不舍得,得留着过年包饺子。
  文君妈总结:“程家两口子看着还年轻,又能干;立国当兵也有钱领;人家闺女厉害得紧,在村里看病有工分也有钱(钱不多)。说起来他家只有一个小子上学花钱,也花不了几个钱,这条件是顶好。”
  文君婶子说:“我看这可是打灯笼难找的好主,文君咋想的,愿意不?”
  如果文君不愿意,她赶紧脱媒人给自家闺女说说。文君婶子一时忘了人家程家说找个有文化的。
  文君妈立马拍板说:“我看立国那小伙子长得板正又俊吧,这么好的主,她哪有不愿意的?”
  等人都走了,文君妈把文君叫过去询问,李文君果然说愿意。
  程家。
  等李家人走了,李秀珍问儿子:“立国,相看的咋样,你愿意吗?愿意就趁着在家赶紧定亲,谁知道你再走了下回啥时候回来?”
  立国红着脸笑着说:“看着还行吧,还是不如七彩好。”长得还可以,看着一副小姑娘样子,总觉得她不如七彩能干。
  立国是实在人,考虑到他是长子,找媳妇应该找个大气能撑事的。
  “废话,十里八乡你再找个能比上你妹妹的?妈立马托媒人上门说亲。”
  李秀珍就一句话:“立国,你就说说你到底愿不愿意定下她吧?”
  姑娘不在身边,立国也不脸红了,他对李文君没有说一见钟情,也说不上非她不可,但是他也到了找对象的年龄了,看把妈着急的。
  “妈,你看着行吧?”
  “你又不是不知道农村女孩上过高中的没几个,给你找对象也不好找。我看文君模样不错,个也高,关键是上了高中,这几点看着跟你也算般配。我就是觉得她可能不如你妹妹能干。”
  立国赶紧顺着杆子往上爬,“妈,你也这么觉得吧,我也觉得她肯定不如七彩能干。”
  七彩:“哥哥,你又不是不了解我,你想找个比我能干的,别说在村里找,你就是去市里找,也找不到。”
  立国想起妹妹会治病能打猎,点着头说:“说的也是。”
  李秀珍笑骂:“你要是照着你妹妹的标准找,就别找对象了。”接着她又说:“立国,你找对象,找个你自己看上的就行。只要品性不差,妈就愿意。我跟你爸还年轻,暂时也不需要找个能干的媳妇顶事。你们三个都是好孩子,以后肯定不会不孝顺,我们又不指望儿媳多孝顺,不管你还是你弟弟找对象,只要人品好,你们愿意就行。”
  话都说到这份上,程立国不表态不行了。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刚刚的见面情况,觉得人家小姑娘也不错,于是说:“如果她也愿意的话,就她吧。定亲的事妈看着办就行。”
  程立国想了,他在乡下找个有文化的对象,确实不太容易碰,妈都仔细问过了,这姑娘看着还不错。
  立国就没想过找个城里媳妇。因为他知道城里人大多眼光高,看不起乡下人。他可不想找个媳妇,让自家人被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