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科幻小说 > 走进不科学 > 第三百六十章永乐大典的消息(上)
  实话实说。
  对于绝大多数苦逼的硕博研究生而言。
  单独的一篇二区二作论文,对他们的研究生生涯来说不一定有多重要。
  比如有些牛批教授实验室招人的要求甚至是博士期间有三篇二区一作成果,遑论二作这种次席了。
  但同样。
  你说二区二作有多廉价,那倒也不至于。
  很多时候可能肝了好几个月,最后只获得了一个三作,或者就是三区的二作署名。
  二区和三区,二作与三作,一字之差,犹如天堑。
  尤其是在已经有了一定成绩的情况下,一篇二区二作的价值往往还会更高。
  如果期刊能再提一档,从二区变成一区......
  虽然每个院校的规则不同,但大多数对于一区二作的作者,在综合测评时普遍都可以加到十分左右——而普通期刊的一作综合测评只会加一分到二分。
  当然了。
  以上的前提是一作是导师,另外还有一些共一的情况,内中的那些腌臜事儿就不多赘述了。
  总而言之。
  在现场这些工具人们看来。
  能在实验的第一天就有所突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显然是一件好事儿。
  待众人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后。
  徐云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时间。
  此时的时针已经无限接近了12这个数字,距离完全重合只差个五六分钟的样子。
  见此情形,他便朝台下众人拍了拍手:
  “ok,各位小伙伴,时间也不早了,想必各位的肚子也都开始闹意见了。”
  “我已经让叶纸学妹帮大家订了外卖,饭菜都已经送到了隔壁,现在各位都先放下手中的活儿,去填填肚子休息一下吧!”
  哗啦——
  听到吃饭二字,实验室内的气氛顿时为之一松。
  辛苦劳作后的一顿饭,很多时候不但可以满足食欲,更可以带来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随后在徐云和陆朝阳的带领下。
  一行人很快将实验室内的工作整理好,关闭设备,来到了实验室隔壁的活动室。
  活动室的面积大概有六七十平米,入口斜对角处摆着三架动感单车,中央放着一张可以容纳十多人的长方形木桌。
  另外在屋内边角处还有一张乒乓球台和一张简易的小床,可以用于闲暇运动或者值夜时轮班休息。
  此时距离徐云等人很近的餐桌上,正放着三个封闭的泡沫箱。
  最左边的泡沫箱上被用碳素笔写了个‘饭’字,另外两个都写着‘菜’。
  虽然泡沫箱的密封性能很好,没有丝毫气味从中溢出。
  但不少人却仿佛闻到了美味一般,重重的咽了口唾沫。
  陆朝阳负着手来到了其中一个写有菜字的泡沫箱边,轻轻将它的盖子掀开,一股香味顿时扑面而来。
  陆朝阳脑袋往里一探,意外道:
  “豁儿,水煮牛肉...开胃鱼头...这个是红烧鸡块....酸菜肥肠....小徐,你这伙食可以啊。”
  徐云笑了笑,没解释太多。
  作为一名两世为人的科研汪,他可太了解课题组内工具人们的感受了。
  对于很多科研汪来说,能够准时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在准时的基础上吃顿好饭,更是难上加难。
  不少理科生硕三博四读下来,头发掉了一堆,眼睛几百上千度。
  肠胃也留下了难以调理的老毛病。
  何止一个惨字了得.......
  这次谛听项目组虽然是从潘院士的课题中分包出来的一个小模块,但相关经费却是由华盾生科全额负担。
  所以在伙食......或者说后勤这块,徐云自然都会拉到最满。
  比如三餐。
  他给出的规格是......
  人均三餐60,宵夜另算!
  实话实说。
  这已经算是很高很高的伙食待遇了。
  毕竟高校食堂本身是有科研补贴的,一群人一起吃饭的成本也要远低于单人点餐。
  随后众人七手八脚的将道道菜从泡沫箱中端出,有些菜是小份装,有些菜则是用圆形塑料盒装的大份规格。
  总之多种多样。
  盒饭方面则是按人均两盒来算——实际上大部分人可能一盒差不多就饱了,不过为了以防有人胃口大填不饱肚子,徐云还是嘱咐负责点餐的张晗多点了一些。
  这些吃不完的米饭可以加点老干妈和火腿肠做宵夜炒饭,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
  分配好食物后。
  众人便三三两两的凑到一起,美滋滋的吃起了午饭。
  徐云和陆朝阳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兼师兄弟,便独自找了个位置吃了起来。
  华夏人虽然有个食不言寝不语的说法,但对于科研汪这种‘糙汉子’而言,吃饭的时候可没多少这种规矩——顶多就是说话的时候嘴里别在嚼东西就是了。
  “小徐啊。”
  陆朝阳先是呼熘熘的喝了口海带汤,接着把一次性快子卡哒一掰,同时对徐云说道:
  “现在咱们已经完成了孤点粒子的基态化处理,往后差不多就该分工各干各的了。”
  “只是比起基态化处理,接下来无论是哪个项目恐怕都不容易,你也得有个心理准备。”
  徐云很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开门红的兆头虽然很好,但不可能次次都如此轻松顺利。
  接下来的所有环节难度远在今日之上,必然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持久战,难度极高。
  至少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几个小时就把问题给搞定。
  正常来说。
  两个月内能完成80%的项目都算运气好了。
  当然了。
  这里指的是常规情况下的进度。
  如果徐云使用了高斯之类的思维卡,估摸着应该能缩短不少时间。
  不过眼下项目不需要赶工,所以徐云暂时不准备开挂——那些思维卡用一张就少一张,必须要花在刀刃上。
  就在徐云沉思之际,一旁的陆朝阳又问道:
  “对了小徐,今年过年你打算回家吗?”
  徐云微微一愣,将一片原本准备塞进嘴巴的牛肉放回了米饭上,轻轻叹了口气:
  “公司现在正在紧要关头,所以今年可能不回去了。”
  “不回去啊......”
  陆朝阳对徐云的回答显得不怎么意外,他在剑桥读书那几年也没怎么回过家:
  “和父母说了吗?”
  徐云摇了摇头:
  “还没呢,准备下个月再说。”
  与标准的主角模板不同,徐云是个无姐无妹的独生子,并且家中父母皆是健在。
  徐云父母目前在老家县城开着一家眼镜店,生意马马虎虎。
  没赚啥大钱,但也不至于饿死。
  所以按照正常情况,徐云肯定是要回家过春节的。
  只是......
  如今的华盾生科正处于发展的要紧关头,有许多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或者研发中,春节前还会有一波购物高峰期。
  徐云作为公司的负责人之一,这种节点确实不太方便离开。
  更别说庐州这边还有老苏暂住他家,这也是个很难处理的情况:
  撇下老苏一个人回老家吧不太合适,毕竟老苏还没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可带着老苏回家则会更尴尬——过年领个陌生男生回家,保不齐会被误以为出柜呢。
  况且有陌生人在场,饭桌上大家也都很难放得开。
  因此权衡之下,徐云只能暂时先放弃回家的想法。
  另外公司的顾群青等人也是这打算,众人准备到时候一起找个地方吃年夜饭,也算是有个伴儿在照应。
  “叮冬——”
  就在徐云和陆朝阳交谈之际。
  陆朝阳放在桌上的手机忽然传来了一道提示音。
  他顺手放下快子,将手机取过,打开屏幕。
  徐云对此也没怎么在意,自顾自的扒拉起了饭。
  不过很快。
  他的耳中便传来了陆朝阳的一声轻咦:
  “咦?”
  徐云见状抬起头,将黏在嘴角的一粒米拿开,问道:
  “怎么了吗,陆教授?”
  陆朝阳将手机一翻,屏幕朝徐云晃了晃,上头赫然显示着一条推送消息:
  “你看,新华社发布通告,国家似乎准备计划发掘明朝十三陵的永
  
  陵了——就是嘉靖皇帝的墓穴。”
  “.......”
  徐云微微一愣,回过神后,连忙取出自己的手机,打开了微博。
  果不其然。
  在热搜的飙升榜上,此时赫然挂着一个#国家计划开启永陵发掘工程#的热搜。
  相关新闻发布于一个小时之前,此时已经窜到了热搜的第五位。
  其中挂在最上头的是新华社发的一条文章:
  【据gwy办公室今日讯,多位历史学者共同提交署名意向书,认为现今考古技术手段已经较为成熟,申请成立永陵定项委员会,对明朝十三陵中嘉靖皇帝的陵寝永陵开展发掘工作......】
  一旁的陆朝阳也在划拉着屏幕,似乎在看着某些评论:
  “这热搜窜的可真快啊,这会儿就第五....哦不,第四了。”
  陆朝阳和徐云的位置距离项目组内的其他成员很近,交谈的声音自然也传到了周围人的耳中。
  于是很快。
  便有几人也跟着翻起了手机。
  看着看着,一位短发的女生便好奇的眨了眨眼:
  “嘉靖皇帝的永陵呀......就是那个传说有《永乐大典》的陵墓?”
  在场年纪仅次于陆朝阳的唐飞点了点头,解释道:
  “没错,不过这事儿只是个传闻,可能性不大——根据永陵目前的勘探结果,永陵内应该是没有足够盛放《永乐大典》的空间的。”
  很明显。
  这位老哥也是个资深明粉。
  接着唐飞轻轻啧了一声,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有些疑惑起来:
  “不过上头居然会提出开启永陵的发掘计划,这就有些奇怪了.......”
  听闻此言,负责订外卖的叶纸很是配合的捧了场:
  “唐博士,为什么会奇怪呀?我看很多皇帝的陵墓不是都被挖掘过吗?”
  唐飞轻轻摇了摇头,放下快子,道:
  “在咱们华夏考古界有一句话,叫做‘考古不下明’,意思就是很少会发掘明朝之后的墓葬。”
  “因为传统观点认为,年代越往后,文献资料越丰富,历史学的研究就越全面,考古学所能发挥的作用可能就越小。
  “当然了,盗墓的情况除外——目前清朝皇帝的陵墓很多都被盗墓贼破坏过。”
  “至于明朝陵寝呢,建国后只开掘过定陵,而那次的挖掘工作.......”
  “造成了华夏考古史上的一次惨桉。”
  叶纸‘诶嘿’了一声:
  “惨桉?”
  唐飞点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沉重,叹息道:
  “由于技术和观念问题,大量文物在出土后迅速风化毁坏,棺椁被博物馆办公室主任下令扔下山崖,万历皇帝和帝后的尸骨又在那几年被砸的尸骨无存,损失难以估量。”
  “为此在1997年,gwy还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通知》首次明确规定,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并且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听到唐飞这番话。
  一旁的徐云亦是微微叹了口气。
  唐飞说的定陵挖掘,也是新华夏第一座经国家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项目。
  其实吧。
  项目最早准备发掘的是长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
  那是在1955年10月份,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先生接到了一封时任燕京副市长吴晗写来的书信。
  内中说:
  “郭老:发掘长陵事,和各方面谈,都表示赞成。拟一报gwy文稿,可用否请斟酌改正。请你领衔,范文澜、沉雁冰、邓拓、张苏都会签名赞成的。”
  这份报告很快被发往了上面,不过由于发掘难度问题,1956年4月才转而决定先试掘定陵。
  1956年5月17日。
  定陵发掘工程正式启动。
  而这也正式解开了华夏考古史上知名惨剧的序幕。
  整个陵墓发掘的过程很顺利,没有人员伤亡,更没有考古里遇到的那些神鬼之事。
  前后不过几天,考古队很快就进入了地宫。
  地宫的后殿中停放着万历皇帝与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三口棺椁,此前皆未遭到破坏,随葬品完整。
  另外土各类器物二千六百四十八件(不包括钱币和纽扣)。
  其中纺织品与衣物数量最多,共六百四十四件,主要是丝织品。
  此外较多者还有金器二百八十九件,银器二百七十一件,铜器六十五件,锡器三百七十件,玉器五十一件,漆器八十四件,首饰二百四十八件。
  然而由于当时的文物修复保存技术严重不足的缘故,专家们使用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来加固这些出土的丝织品。
  结果是初期效果不错,然而过了些时间之后,这些处理过的丝织品便开始出现了问题:
  它们陆续失去光泽、柔软和弹性,不但发黑发硬还变脆了。
  再加上当时也没有恒温恒湿避光的库房用来保存文物,结果导致这些丝织品大多严重损坏。
  同时为了满足定陵博物馆的展出需要,当时针对万历帝后的棺椁制造了复制品。
  孰料复制品造好后,定陵博物馆的某位负责人便命人将原棺椁当成垃圾给扔进了山沟。
  从此,万历帝后的原棺椁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今天地宫中陈列的,仍是当年的复制品。
  至于万历皇帝和帝后的尸体,也在大变动的那些年里在定陵博物馆广场公开砸毁并且焚毁。
  所以自那之后。
  华夏便从未开启过帝皇墓的发掘工作了。
  ......
  注:
  这几天开大会,所以大家都看不到本章说,但我后台还是会显示的,所以各位还是可以照常留言
  82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