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三国:从签到开始无敌 > 第九十八章视察辽东
  第九十八章视察辽东
  冀州事毕,王山便与公孙瓒辞行,公孙瓒又留了王山数日,才让王山离开。
  王山也拜访了一些世家,希望求取一些名士,皆被不愿远离故土拒绝。
  此时公孙瓒打败朝廷联军,威名更胜,无人敢与匹敌。
  “签到!”
  【恭喜您获得了明朝帆船图纸】
  王山赶紧拿出来观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船可是领先现在许多。
  当他点开了明朝帆船的介绍,才知道果然名不虚传。
  明朝帆船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
  一般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几层统长甲板,尾楼很高。
  而大型明朝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有2000吨,吃水达8米。
  王山看重的是它的稳定性和续航能力,明朝帆船曾经是可以游历世界的宝船,它可以横渡大洋进行运输大量货物或士兵。
  这回去一定交给马均好好开发,到时候搬运琉球的物资!
  王山心里暗暗想到。
  到了幽州,王山命高顺将分得的四万金给在雁门郡的老丈人送去,毕竟并州也不是老丈人说的算,老丈人也好回去交差。
  一路回到襄平,高顺此时也赶了过来,说吕布随着丁原南下去洛阳了,他赶了好久才赶上吕布,将黄金交给吕布。
  看来我这老丈人又要去认干爹了,自己媳妇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见到他爹!
  “子纲,这一段时间管理辽东辛苦你了!”
  王山道,大后方交给张纮,真的太正确了,此人不愧是东吴内政大才。
  “主公多虑了,本就是分内之事。”
  张纮精神抖擞道,主公虽然有点懒,但是他舍得放权,任由自己施为,也算是一种补偿了。
  一身所学,不就是为了此刻吗?
  接下来张纮又汇报了一些主要的情况,其中就包括流民一事。
  大雪之后,有一大批流民流窜到辽东来了。
  “流民还是要收的,不过不要安置在襄平了,最好往辽东北部安置,那里已经没有异族,还有就是,不养闲人。”
  王山道。
  一点粮食而已,王山还承担得起,但是游手好闲,性质就不一样了。
  “粮食种子之事,主公怎么看?”
  张纮再道。
  原来,地瓜和玉米推广到整个王山治下后,终于瞒不住了,幽州和徐州都曾派人来求。
  说实话,这个根本保不住,还不如推出去赚一个名声。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王山一锤定音道,
  张纮点点头。
  不过,王山又补充了一句,道:“做好宣传。”
  既然要赚名声,就搞得声势大一点。
  “是!”
  王山回到家中,见了吕绮玲和糜贞,又喊上糜竺和糜芳,一家人吃了一顿饭。
  吕绮玲的肚子已经很大了,产婆说孩子就在近期降生。
  糜贞如今天天粘着吕绮玲,两个人关系很好,比对王山还好。
  在家里呆了一天,侍奉二女一番,王山浑身疲惫,这才打算出去走走。
  第一站是华佗的种植基地,王山对此的投入可谓是不计其数,不仅派人漫山遍野地找草药,还千里迢迢地运回来。
  还用前世的知识构建了温室。
  种植之后,华佗等一干人员每天负责记录草药生长状况,掌握草药的生长习性。
  目前,已经成功种植了十几种草药,达到了量产,大都是用于治疗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还有就是止血。
  王山的军队伤亡微乎其微,华佗功不可没。
  因为在古代,受伤很容易感染,重伤能活下来的十不足一。
  “元化,药草的生产已经初具规模了,辛苦你了。”
  王山道。
  “主公言重了!老夫一生为此而生,乐在其中,乐在其中啊!”
  华佗荣光满面道。
  由于医疗体系的展开,越来越多的百姓能够看得起病,华佗的民间威望越来越隆重。
  现在王山手下四郡,谁不知道神医华佗?
  “南韩郡那里气候比这里温暖许多,我再在那里给你安排点田地!你可以安排人再去那里搞一个种植基地。”
  王山一边说着,突然想到在冀州打仗时签到获得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中记述了180多种中草药种植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元化可相信这个世界有神仙?”
  王山突然神秘地问道。
  华佗自然摇头,他行走名山大川这么多年,若是有神仙早就遇到了。
  王山笑嘻嘻地拿出《本草纲目》,道:“仙人所赐,似乎名曰南华。”
  说完,王山就离开了,狠狠地装了一个b。
  华佗一翻阅,顿时爱不释手,不由得疑神疑鬼,曾有传闻,南华老仙,碧眼童颜,手执藜杖,以天书三卷授张角《太平要术》。
  难道这是真的?
  若为假,《本草纲目》又作何解释?
  里面的医理,简直完美,穷其一生都无法总结出来!
  华佗看了看自己的《青囊书》,恨不得丢进臭水沟里。
  主公对自己是多有信任,才会把这样的神书拿出来给他研究?
  名流青史啊!
  有了《本草纲目》,名流青史就跟玩一样。
  王山辞别华佗后,来到了书院视察。
  现在管宁、国渊四人可牛逼了,皆号称弟子三千,就算是董卓征召,他都不理不睬。
  还没走进襄平书院,王山就听到了朗朗读书声,襄平的书院除了各地来的士子和烈士子女剩下的都是王山治下各地书院输送来的最有天赋的儿童。
  “襄平侯,坐!”
  听闻王山来访,管宁等人立刻就冲了出来,完全没有了师表。
  一进屋子,就开始嘘寒问暖。
  “书院可遇到什么难处?”
  王山问道。
  再穷不能穷教育,况且,书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了,再有十年,王山手下人才也会多的数不清。
  “没有!辽东对书院的照顾,那可是无微不至,襄平侯不必忧心。”
  管宁道,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在幽州实在是太舒服了。
  王山点点头,喝了一口热茶,管宁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可早就看穿了。
  管宁索性也不瞒了,道:“襄平侯,可否替书院的外地士子谋一份差事?”
  原来是找出路来了!
  读书人嘛,都懂的。
  鲁肃已经不知一次找王山抱怨,人手不够用了。
  一些官吏,都是由太守直接任命,王山认为,这样很不好,不利于统治。
  十之八九都出于各世家。
  但是科举取士又太前卫了,必须要等几年,一等教育发展,二等寒门子弟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此事再议。”
  王山道。
  管宁知道,王山已经放在心里,这就足够了,书院会在这片领域分一杯羹。
  “不过,各地教书先生的俸禄可以往上提一提了。”
  王山道。
  管宁脸色一喜,总算有一点收获,接下来王山的话更是让管宁等人精神一震。
  “每位先生的文案由官府留存。”
  这样一来,先生就成为了公务员了,前途似锦。
  管宁等人深深一拜,替书院先生谢过王山。
  “好处拿了,也该有点付出,算学加入考核之中。”
  王山道。
  “这……”管宁张了张嘴,不知道说什么好。
  “从今天开始,在各地扩建官方学校。
  就分为小学、中学、太学三等,
  小学学制为三年,负责蒙学,诵读经文,一切费用由官府负责。
  经过考核,可升入中学,中学教授儒学与算学,同样考核后可入太学。”
  现在是时候普及前世的义务教育了!王山心中暗想道。
  至于太学是怎么样的,王山没有明说。
  但是管宁用屁股想都知道,肯定是选拔官员。
  王山打算用三年开启民智,至于三年后他们会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不关他的事了,机会已经给到每一个人身上了。
  至于什么家人强迫种田不去中学,王山只能说,你的命运本该如此,你不出头,也会有无数的人涌上来。
  “此事恐怕会触动世家的利益。”
  管宁担忧地道。
  “请世家博学者担任中学老师,也算帮他们传了师承。”
  王山道。
  汉代特别尊师重道,只要有了师承,那么老师就相当于学生的第二个父亲。
  至于儒家学说,对管理确实有好处,王山打算慢慢渗透,从加入算学开始。
  至于太学,一开始也是加入一些实用的学问,比如让鲁肃开个讲座什么的,听腻了就让他们到各部门实习。
  王山又和管宁等人探讨了一些教育心得,两人各有收获。
  要不要搞个教育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