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准备春闱
  “臣,领命!”
  都水使者立马站出来行礼。
  “至于重新用水泥铺设道路一事,便由莱国公和京兆府尹一起负责。现在长安修出一段路来。之后再由各州刺史负责此事。”
  李二已经亲自在水泥铺成的地面上面走过,的确是比他们现有的路面要平整,还要坚固,不易破损。
  那自然要先紧着长安修起来,之后再往四周的州县去修。
  莱国公杜如晦立马站出来领旨。
  李二之所以将这件事交给杜如晦,也是因为虽然他们看到了水泥铺设的路面的确是很好。
  但是百姓不知道。
  修路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还是在长安城修路。
  所以李二要任命一个他信得过的人,来负责此事。
  除了房玄龄之外,杜如晦就是李二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房玄龄还要负责曲辕犁的事情,虽然这件事具体的交给了李恪来盯着,但李恪毕竟只有十一岁,李二不可能放心。
  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兜底的人,来作为李恪的依靠。
  “至于水库之事,便暂时由赵国公在京郊选址,先试验一番,看看成效,再做打算。”
  李二不是不想修建水库和小型的蓄水池,来缓解灾情。
  只是现在要动工的事情太多,国库肯定周转不过来。
  修路的事情,李二都暂时先慢慢的修,然后等赚到了钱,再用这笔钱来修路。
  水库只能往后拖了。
  李恪听到这一点,看着长孙无忌领命,他很想站出来谏言。
  但是却被李承乾一个眼神扫过来,最后他还是站在原地没有说话。
  李承乾很清楚,李二现在命令那么多事情,同时办,肯定会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钱不够。
  这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没有钱,那就什么都办不了。
  现在李二才登基几年,不可能去加重赋税,不然的话他这个皇位可就更不稳了!
  若是弄得百姓怨声载道的,李二肯定都睡不着觉!
  【想做的事情太多,却做不成!】
  【李二现在肯定在愁钱不够多吧?】
  【说来也是搞笑,这天下的富商都肥的流油,作为天下共主的皇帝,却在愁钱不够用!】
  【要说这赚钱,只要想,那还不是俯拾皆是?就是当皇帝的,就没怎么想过要赚钱。】
  李承乾很有感叹。
  一般来说,皇帝都是从大局出发,所以就不太会着眼于小处。
  自然就不会去想着怎么赚钱了。
  大多是国库靠的是赋税,不是什么买卖来的。
  皇帝在考虑的时候,便也是从赋税这方面来考虑。
  为了钱,不是家中赋税,就是清查贪官污吏。
  这都是从大局上来看的。
  毕竟都是一国之主了,还老想着赚自己臣民的钱,的确是有些不对。
  但其实,要说好的赚钱方法,还得是靠商业。
  官营的店铺,才能够更好的控制价格这也有利于平衡市场价格。
  而且,销售东西给百姓的时候,完全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也可以给百姓带来好处。
  至于那些算得上是奢侈品的,就相当于在刮那些豪富之人的油了。
  在还不能动那些人的时候,也能够想到办法,从他们的手里拿到钱。
  李承乾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的。
  李二现在经过李承乾点拨之后,也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的。
  他现在还不能动那些富商,不能将他们抄家,收了那些财富为国库所有。
  那就用一些不怎么值钱,但是却可以卖得很值钱的东西,来一点点的掏空那些人!
  然后用这笔钱,来建设大唐。
  只要大唐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了,他的位子自然就稳了。
  到时候没有人不会再提起他上位的方式,只会觉得,他这皇帝做得好,所以才能有国泰民安。
  只是李二现在想的却是,李承乾说的俯拾皆是,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还有什么别的赚钱办法?
  李二在这里好奇得不行,但是李承乾却不再想这件事了。
  以至于李二只得在这里抓心挠肝的,却就是得不到答案。
  他还不能去质问李承乾。
  不然的话,都不好解释自己到底是为什么知道的。
  若是以后李承乾变得小心谨慎起来了,他不久可能听不到这些真实的话了吗?
  李二可不想得不偿失。
  于是便只好忍受这样的折磨。
  礼部尚书虞世南见李二没有什么要吩咐的了,便出列启奏。
  “启禀皇上,今年春闱即将开始,不知皇上要如何安排?还是依照旧例?”
  现在春闱大多是由礼部侍郎主持,所以作为礼部尚书,虞世南才会站出来询问。
  “此事便依旧由礼部侍郎主持。”
  礼部侍郎令狐德出列:“臣,遵旨。”
  “科举选才乃是国之大事,不得疏忽。须得防范营私舞弊。此事不能出岔子,你可明白?”
  李二敲打了一下令狐德。
  令狐德心神一凛:“是!臣一定竭尽所能,定当办好此事。”
  李承乾想起,此时科举可不是那种什么乡试县试府试,然后再春闱秋闱殿试,一步步考出来的。
  这时候全国性的就一个春闱,其实也是礼部试,也可叫做省试,这个省,指的是尚书省。
  参加考试的人有三种,一种是生徒,就是京师以及各州县的学馆的学生。
  一种是举人,就是通过州县地方选拔考试而选送的“乡贡”。
  这种州县考试叫做解试。
  一种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
  实际上,参加春闱的都只有生徒和乡贡的举人。
  皇帝一般很少会亲自选中人来参加考试。
  李承乾想起这一点,是因为,唐朝的时候,这些人来考试,不想以后明清那时候一样的。
  现在考生是要把自己的作品投递给名公巨卿、社会贤达,求其赏识,以获得声誉,向主考官推荐自己,也就是“行卷”。
  还有举子直接向主管考试的尚书省礼部投卷,称为“省卷”,又称“公卷”,供官员参考。
  唐朝很多有名的文人骚客,都经历过这样的活动。
  清廉正直的,那就是真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全面的了解那些举人、生徒,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