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修真小说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145章鹊台
  “永昭陵由鹊台至北神门,南北轴线长551米。”
  系统支配着曹七七扭身将镜头对准身后的第一道门户,分列左右两侧的鹊门。
  鹊门为单檐歇山顶,高十余米,通体涂以朱红,飞燕料峭尽显大气磅礴。
  “这鹊门是喜鹊报喜的意思吗?”
  有水友好奇不已。
  “不是”
  曹七七道:
  “鹊门又叫阙台、两观、象魏。仿城址中的阙楼,这是一种象征礼制的建筑。”
  [阙]是古代中国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之一。
  “阙”是中国古代城门、宫殿或者陵园的一种标志性建筑。因通常左右各一中间有缺口而名为阙或双阙。
  阙制中最高等级的三出阙一般耸立在帝王居住的宫廷大门前面,是天下独尊的标志性建筑。
  在古代,有“天子三出阙”之说。
  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
  阙是门前道路两旁高起的建筑物,多建于宫殿之前,不仅是宫殿的重要装饰物,而且是国家颁布政教法令的地方,称之为“象魏”。
  阙最早出现在西汉,阙有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之分,天子用三出阙。
  中国发现的首个三出阙城门为隋唐东都洛阳的应天门,这是古代帝王等级象征的礼制。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都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重建于唐高宗显庆元年。
  应天门为宫城的正南门。洛阳城应天门一侧三出阙,两侧共六阙。
  曹七七一边拉近镜头,一边解释道:
  “阙的形制有单阙、二出阙、三出阙、子母阙等”
  阙在历史的长河中,在随着朝代更迭不断演变。
  (演变过程可能较为枯燥,大家可以直接看末尾)
  “三出阙雏形阶段是先秦的阙”
  最早的三出阙实物是秦始皇陵园三出阙。
  据考古发现,这两组三出阙分别立于东西内外城门之间,他们独立耸立于门前,三出阙和城门一起构成陵园最富标志的建筑性群体。由此也可以证明,至少在秦代,已经有了三出阙这种最高级别的阙。同时表明,以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为体系的古代阙制已经形成。
  而且根据记载:秦孝公迁都咸阳时,“冀阙”被当作最重要的建筑物首先被营建。
  汉代,
  三出阙礼制和阙形门出现。
  汉代阙的使用非常广泛,不唯天子、诸侯,不限于朝廷,而三出阙这种形式则唯能耸立于帝王的宫室和陵寝之前。
  汉代霍光墓就因起三出阙逾越礼制而成为谋反的证据。
  然而汉代的三出阙作为帝王陵寝专用并未形成固定形制,汉宣帝杜陵的考古发现,杜陵使用的并非是三出阙的建筑,而是子母阙的形式。
  而在汉阳陵的考古发现中,考古人员则发掘出了三出阙的阙形门式的建筑,已经将阙和门结合起来,而不是独立的设于门前,这是阙在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洛阳城宫城正门阊阖门具有三出阙。这一时期除了延续汉代阙制之外,以北魏阊阖门三出阙为代表,此建筑继承了西汉都城宣平门的阙制,但又有变化,以围墙将双阙和城门连接,形成了形成了完整独特的凹字形三出阙城门建筑形制。这种形制也逐渐影响到了唐宋的门阙制度。
  唐宋时期。
  阙制出现新的变化,汉魏时期流行的城阙、宅阙、墓阙、庙阙日渐减少;树立于宫城的宫阙数量也明显变少,一般只设立于宫城南门外。
  但是,陵阙非常发达。
  唐代帝陵共有六组三出阙建筑,除四门外设置三出阙以外,朱雀门外的乳台、鹊台也各设置一组三出阙建筑。而宫室内的三出阙逐渐减少,仅皇家宫城南面设置一组凹字形的三出阙建筑与城门为一体。
  大明宫含元殿则仿造凹形阙的形制,两边设置三出阙的两阁。
  宋代。
  延续了唐代的这种形制,多设置陵阙,而四门外的阙与门相连,四交阙也设置为三出阙相连的直角形制。
  西夏,
  其王陵建筑亦有三出阙的阙台建筑,使用的却是圆形三出阙,形制却与中原不同。
  实物提现:
  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因号墓为陵,陵内壁画设置二十四杆戟架,也有一组三出阙的建筑壁画,为我们提供了完整的唐代三出阙建筑形象。
  而辽宁博物馆所藏宋代铜钟上刻画有宋代汴京宫城正门宣德门形象,三出阙五门道的建筑形象甚为宏伟。
  “至于,设戟制度,之前讲过”
  曹七七道:
  “在古代,以戟为杖”
  “列戟制度是唐代等级制度,也是仪仗。”
  “帝王宫庙,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公府都要列戟,分六个等级,24杆18杆16杆14杆12杆10杆,分东、西两边对称排列”
  元明清时期,
  阙制式微。
  中国古代阙发展到元明清三代,传统意义上的阙已经消失,仅皇宫正门还继续使用,但形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完全从其他建筑群的标志地位退出。
  明清故宫午门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而元代尚有的三出阙建筑,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消失。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天安门就是阙后期演变的形制。
  除此之外,乳台是阙台的一种。
  曹七七指了指后方:
  “咱们再向后走,就是乳台”
  除此之外,阙的种类有很多。
  阙,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是一种特殊的类型,它的发展变化很大。现存的地面古建筑中,要以阙为最早,汉代的地面古建筑除一两处石祠而外,就是阙了。阙一般有台基、阙身、屋顶三部分。
  皇宫门口的阙,也叫象魏,远古时用于颁布法令之地,是古代宫廷等大型建筑入口入竖立的双柱的名称。东阙叫苍龙阙;北阙叫玄武阙。
  阙,又称作两观、象魏,实际上就是外大门的一种形式,与牌楼牌坊的起源可能有相同之处,但后来的发展则分道扬镳,各尽其能了。
  根据《说文解字系传》的解释,阙这种建筑物是古代帝王在宫廷大门之外建两个对称的台子,在台子上建楼观,上圆下方,因其两台子之间阙然为道,所以称为阙。
  因为在阙楼上可以观望,所以又称之为观。
  又因在阙上悬挂法典,所以称之为象魏。
  《周礼·天官·太宰》上就有“乃悬治象之法于象魏”的记载。因此,古时候经常把阙作为帝王宫廷的代表。
  如《汉书·朱买臣传》上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的记载。
  岳飞《满江红》词里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指的也是帝王的宫殿。秦始皇的阿房宫气势更为雄伟。“表南山之巅以为阙”,把高山引来作为他宫殿的外大门了。还有直接把两山对峙之处称之为阙的。
  阙的种类按它所在的位置分大约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
  宫阙
  位于帝王之居宫门前面,那种在宫门前建独立的二台(两观)的形式,自汉魏以后已有变化,逐渐与皇宫大门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了。早期的遗物也已不存,保存唯一的一处宫阙遗物就是北京明清故宫的午门。
  它的位置在皇宫正殿大门太和门之外,但它与早期两观形式不同了,已与午门相结合,构成为凹形的平面,把两观形式与门组合在一起。我们如果把两旁的东、西雁翅楼分开,还可以重现两观的形式。
  午门又称五凤楼,但是在正门两旁的侧门上,还特意加上了阙左门和阙右门的名字,以保存原来宫阙的遗意。
  坛庙阙
  位于大型的坛庙大门左右,现存实物有著明的嵩山三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之麓,即太室庙阙、少室庙阙、启母庙阙,公元二世纪初东汉时期所建。
  三阙均为石制,阙身上有汉代隶书题记和各种人物、车马、动植物、建筑物的雕刻。
  城阙
  古时候,常常在城门的两旁建立双阙,以为守望,称作城阙。
  《诗经·郑风·子衿》上有“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的句子。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指的更是整个京城了。
  汉阙的建筑形式,从现存实物和古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中可以看出有单阙对立的,也有带子阙的。另外还有两阙之间连以门楼阁道的,可能北京故宫午门就是从这种形式发展而来的。
  著名汉阙还有出土重庆市忠县乌杨镇的乌杨石阙,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是我国幸存的、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
  乌杨阙今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宅第阙:
  四川、山东、湖北、河南等地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像砖上都有阙门的图形,有的可能属宫殿或某些重要场合所用,但多数阙门已明显是住宅。在魏晋砖室墓中还有将墓门装饰成宅第门的阙门形式。
  坞壁阙:
  这种阙流行于东汉中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不是孤立在大门以外,而是后退与大门平行,且在一条直线上,目的是加强防守。阙的顶部一般高于大门屋顶和两边院墙,仍保持双阙对峙的传统构图
  陵墓阙
  陵墓阙是现存汉阙中保存得最多的类型。
  它们均位于陵墓之前,两相对称,中阙为道,为陵墓神道的入口大门。它们或木构,或石砌;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多,均为后汉物。
  阙身形制:
  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阙者,则有较低较小之阙,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檐下有刻作斗拱枋额,模仿木构形状者,有不作斗拱,仅用上大下小之石块承檐者。
  陵墓阙自汉唐以后也有所改变,已逐渐从一般墓道中消失。陕西西安附近汉唐陵墓的陵门前双阙尚有遗址可寻,尤以唐高宗武则天合葬墓神道前的双阙遗址最为显著,借双峰以为阙址,气势更为雄伟。
  著名的陵墓阙:
  四川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绵阳平阳府君阙,梓桐李业阙以及山东嘉祥武氏祠阙(有子阙而无斗拱),平邑皇圣卿阙等等十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