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修真小说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189章凶礼
  葬礼结束后,尚有四项重要祭礼,即虞祭、袝祭、祥祭与禫祭。
  虞祭:既葬之后的祭祀。
  虞为葬后之祭,
  《清史稿·礼志十一》:“既卜葬……题主、虞祭如常仪,归奉升祔太庙。”
  袝祭:即将死者的神主、袝归祖庙以享祭祀。在卒哭后第二天进行。
  袝为合于先祖庙之祭。
  祥祭:亲丧满十三个月或二十五个月的祭祀。
  禫祭:除丧服之祭。
  曹七七顿了顿说道:
  丧葬属于五礼中的凶礼。
  凶礼,西周五礼之一。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死后照样分等级
  丧礼,是指与自己有着不同关系的人死亡之后,自己按照名分服丧的礼节。我国古代对丧葬礼仪一向十分重视,认为这是子孙尽孝的最重要的表现,国君和贵族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严格,形成了许多繁文缛节。诸如服丧的级别,服丧的时间,服丧的样式,举哀的程序,殡葬的规格等等,历来都有严格而琐碎的规定。
  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都有不同的称呼。
  《礼记·曲礼下》就记载,天子死了叫做崩,诸侯死了叫做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传统的丧葬祭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为丧礼,即死者临终直到下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二为葬礼,即下葬过程中的各种仪式;三为祭礼,是指下葬之后所举行的一些仪式。
  死者在弥留之际,要为他换一下铺位,这叫做“易箦”。
  临终时用蓬松的绒絮放在口鼻上,观察是否断气,这叫做“属纩”。
  人一死便要为他招魂,称为“复”,即由专门的人拿着死者的衣服,到屋顶上向北呼喊死者的名字,概因传说中北斗是主死之神。
  (南斗是主生之神。)
  招魂所用的这件衣服叫“寿衣”。
  接下来是为死者沐浴,然后在死者口中放入米或者玉器,这叫做“饭含”。
  人死之时即遣人报丧,获知消息的亲友要上门哀悼,这叫“吊唁”。
  吊唁要送礼金和挽联之类的东西。然后是入殓,入殓分为小殓和大殓。
  小殓是指给死者穿上寿衣,一般是在死者死后的次日早晨;
  大殓则是将尸体入棺的仪式。
  小殓之后会停一段时间再大殓,这段时间叫做“殡”。
  大殓后即将棺盖钉上,然后是等待下葬。下葬并不是在大殓后立即举行的,大殓后要将棺材停放在宗庙一段时间,(后世则为停放在寺庙里超度。)在停放的这段时间内,要选择墓地和占卜落葬的吉日。
  《礼记·王制》曰:“天子七日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天子七天后才可以大殓停棺,诸侯、大夫、士、庶人依次递减。
  死者的亲人要戴孝,这叫做“服丧”,服丧者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服不同级别的丧服。
  丧服按照典籍记载,分为五种,称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是关系最近之亲属——子女为父母所戴的孝,用粗麻布做成,不逢边,衣缘参差不齐。服斩衰的人要为死者服丧三年。在这三年中不能结婚生子,最好要住在墓的边上。有时候,学生也为老师服这样的重服,像孔子的那帮学生,就在墓边住了三年,三年后方才散去。子贡不仅如此,又在墓地住了三年,前后共六年,其所以如此,大概是觉得师恩深重吧!
  落葬那天早晨,要举行奠仪,然后死者亲属随柩车到墓地。
  拉柩车的绳子叫做“绋”,绋数随死者地位的高下而定,执绋的人要唱挽歌。
  西周时候的挽歌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曹操倒是拟过挽歌,题目就是《蒿里》、《薤露》。后世送葬行路时还要抛洒纸钱。
  安葬结束后,家人要守居丧礼,孝子要守孝三年,因为“婴儿三年不免于怀”,意思是婴儿在刚开始的三年都要父母抱着或背着,这叫顾复之恩,(顾,回头看也。背着婴儿,每每需要回头看看婴儿,所以谓之顾复之恩。)所以要守三年。
  守丧期间有一系列禁忌,不能吃肉喝酒,不能理发沐浴,不能娶妻纳妾、夫妻同房等等。
  落葬之后还有一些列祭祀,如反哭、虞祭、卒哭、祔、小祥、大祥、禫等。
  后世有“做七”之礼,大概始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有关。做七中以“五七”最为重要,然后就是百日,周年祭祀等。
  除此之外王朝还有:
  荒礼
  国内发生自然灾害,诸如饥荒、瘟疫等变故,国家所应采取的救灾措施。当时所采取的有关做法包括救济、薄征、缓刑、减力役、开放禁区让百姓采集捕捞等等。这些都是救荒的。
  吊礼
  对遭受水旱灾害、地震、日食、月食等灾害地区表示哀吊和慰问,在这个时候往往会举行祈禳活动,以求除祟去祸。
  禬礼
  音“贵”,别国遭受侵略或动乱造成重大损失时,与之结盟的国家要派出使臣,筹集物资去救助。
  恤礼
  对遭受不幸的国家表示慰问、抚恤的礼仪。
  以上五种礼仪中,襘、恤是国家事物,只有国王和宰臣才可施行此礼;丧、荒、吊则不仅可由国王施行,各级贵族也都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