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修真小说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146章9重法宫
  “小萝莉,为什么万历皇帝的地宫左右配殿是空的呢?”
  人们诧异道。
  “这难道不是为安葬皇后而设的吗?”
  曹七七摆了摆小手:
  “并不是”
  “万历皇帝地宫的格局系仿明皇宫内廷建造,前、中、后三殿,分别代表着皇帝、皇后生前所居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按照明朝礼制,帝后应合葬在同一墓室。”
  “总的来说:定陵地宫配殿内的棺床和金井,实际上只是沿用九重法宫格局旧制,徒具陪葬妃嫔所用的象征意义。”
  “哦哦,原来就是个形式”
  “差不多吧”
  曹七七扭身回顾整个地宫说道:
  “九重法宫是什么?”
  “法宫,《汉书·鼂错传》:“臣闻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于法宫之中,明堂之上。”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法宫,路寝正殿也。””
  “法宫冠以“九重”之名,代表为天子所居殿堂”
  明朝常将皇宫内廷称为“法宫”。如万历二十四年,乾清、坤宁二宫走水,神宗即下诏说:“幸朕所居不致延蔓,而法宫严寝一时尽。”
  曹七七道:
  “所谓的九重法宫之制,通常用于古代帝王居住和祭祀的宫殿规制。它以纵横各三,形成一个棋盘形的九宫平面图。在九宫当中,中央一宫称为太庙太室,中上称炫堂太庙,中下称明堂太庙,中左称总章太庙,中右称青阳太庙,四角四殿称作个室。”
  明代的九重法宫乃至地下玄宫之所以会采用具备前、中、后、左、右五个方位的殿室格局进行规划和设计。
  “定陵地宫同样仿自长陵,而长陵等十三陵采用的就是九重法宫制”
  “简而言之”
  定陵地宫的前、中、后三殿居中路,分别代指皇宫中路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定陵地宫的左右配殿则相当于皇宫内廷建筑中的东六宫和西六宫。
  但从建制来说:
  “定陵地宫(明代称地宫为“玄宫”或“玄寝”)的建制可用“五室三隧”概括。”
  “五室”即玄宫的殿室共有五座组合而成。
  其中,
  后室又称后殿,为玄宫主室(明代文献称之为“皇堂”),平面做横向长方形。
  室内面宽30.1米,进深9.1米,顶高9.5米。顶部为横向的条石拱券,断面呈尖顶,两弧相交的“锅底券”形制。
  室内地面铺砌着打磨平整的正方形花斑石石板,里侧居中的部位设有宝座(棺床)一座,宝座之上铺砌同地面一样的花斑石,周围以汉白玉石镶边,做须弥座形。宝座上陈设着帝后的棺椁及随葬器物箱。神宗皇帝的棺材居中,孝端、孝靖两后棺材分置左右。随葬器物箱多置宝座两端。
  中室,又称中殿,位于后室之前。
  它与前,后,左,右四室相通,在五室中处于枢纽地位。室内平面作纵向长方形,面宽6米,进深32米,室顶高7.2米,为纵向的条石拱券结构。室内地面铺砌细料方砖。西部陈设着一帝二后的神座、五供和长明灯。神座,白石雕刻而成,制如帝后生前所用的御座。五供均为黄色琉璃制品,帝后各一套,分置神座之前。每套各有香炉一个,烛台两个,花瓶两个,分置白石座上。还有长明灯,又称万年灯,均以高和口径为0.7米的青花云龙大瓷缸为灯具,上有“大明嘉靖年制”的题款。缸内储油,油面有铜制圆漂一个,内置灯芯。
  前室又称前殿,平面亦做纵向长方形,顶高面宽尺度及起券形式、地面铺砖均同中室,不同的是进深为20米,且室内无任何陈设。
  左右室,又称左右配殿或侧穴,对称的设于中室两侧。平面均做横向长方形,面宽各26米,进深各7米,顶高各7.4米,券顶同前、中、后三室。室内地面各铺青白石石板,里侧各设宝座(棺床)一座。宝座形制亦为白石须弥座镶边,长17.4米,宽3.7米,高0.4米。宝座上部平铺方砖,中部亦各设一金井。室内无陈设。
  “三隧”,是指该玄宫共设有三条隧道,与前室相通的是主隧道。
  据发掘资料记载,这条隧道分为砖石两段。从宝城右侧的隧道门至明楼后这一段,为砖隧道。砖隧道的尽端终止于一道略呈弧形,有四层城砖砌成的矮墙。由矮墙往里,对着玄宫不远的地方为石隧道的起始处。石隧道的走向通往玄宫前殿,其两侧墙壁,除接近金刚墙部分用城砖垒砌外,均以花斑石砌成,且随着隧道的逐步加深,由一层最后递增至十七层之多。石隧道总长为40米,宽8米。
  左右配殿的隧道,即宝城墙内侧石条上刻写的“左道”和“右道”,其全程走向虽因未经全面发掘而不能详知,但从已发掘的局部情况看,其与左右两室相接的部分情况与主隧道和前室相接之处的做法却基本相同:都有保护石门的砖券顶的“隧道券”,且隧道券的外侧都有横截于隧道之前的“金刚墙”。
  “明十三陵其他陵墓也是如此吗?”
  这个问题,曹七七想了想说道:
  “明十三陵中,长陵至昭陵九陵的玄宫未经发掘,情况还不十分清楚,但根据文献资料所记,可能和定陵一样,同属“五室三隧”之制。”
  首先,
  陵寝制度“恪守祖制”。
  定陵为明朝中后期的陵墓建筑,其玄宫制度自然源自其先前九陵的玄宫制度,故此,九陵的地宫制度应与定陵的大体相同。
  其次,
  定陵玄宫五室的布局采用的是一种九宫式的,亦即井田式的格局,与皇帝生前所居的皇宫内廷建筑布局颇为妙合。其中定陵玄宫的前、中、后三室尊居中路,与内廷建筑中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座建筑的布局相合。左右配殿对称的分布在中室左右,又与对称于交泰殿东西两侧的东西六宫布局相合。
  定陵玄宫制度的这一特点无疑是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核心——“事死如事生”礼制观念的体现。
  最后,根据《明实录》等文献的记载,明长陵及明永陵等的玄宫制度也是按照明朝皇帝所居的皇帝内廷建筑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和建造的。
  ps:
  《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七记,嘉靖十五(1536)年五月,明世宗朱厚熜在讨论永陵的营建时,曾对辅臣李时、夏言等说:“寿宫规制宜逊避族陵(指长陵)节省财力,地中宫殿器物等旧仿九重法宫为止,工力甚巨,此皆虚文,且空洞不实,宜一切厘去不用。”
  但大臣们对世宗皇帝一心要仿造长陵建造寿宫的真正用意是心领神会的。
  于是,诸臣议奏:“皇上亲为卜兆,惓惓以避尊节财为谕,执谦虑远,臣等所当将顺,但恐过于贬损,无以称臣子尊崇之礼。其享殿、明楼、宝城,拟请量依长陵规制,其它地中宫殿等项,仍请稍存其制。”大臣们的意见得到了世宗皇帝的同意,传旨“俱如拟其未尽事宜,俟朕亲往决之”。
  从上述文字中不难看出,长陵的地下宫殿是仿造九重法宫建造的。永陵的建造,大臣们的建议虽称“稍存其制”真正的意图却是仍仿九重法宫建造。
  “故此,十三陵地宫设计大抵相同”
  “感觉与清西陵看到的不太一样”
  曹七七忽然说道:
  “明朝与清朝的地宫显而易见还是有所区别的,比较明显的就是:”
  “清·帝陵地宫没有耳室,地宫面积比较小”
  “明地宫深入地下几十米,并且陵墓入口不在中轴线上,很难找得到”
  “明代皇后基本上都陪葬在皇帝的玄宫。但是在清代,皇帝在皇后前面死了,皇后要单独的建陵,以免以卑动尊”
  ps:这是存稿,电脑还没修好,难受,想哭,想他的第二天,想他想他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