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修真小说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第117章盘龙环凤
  “为什么明十三陵都埋在天寿山呢?”
  “就不能是别的山吗?”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
  “毕竟北京龙脉那么多,也不差这一座山吧”
  “草率了各位”
  曹七七道:
  “天寿山,原名黄土山”
  “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之后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并有意迁都北京,最重要的是在北京为自己选择陵址。明朝皇帝建陵选址最讲“风水”,永乐五年(1407年),仁孝徐皇后去世之后,明成祖朱棣并未在南京选择陵址而是去北京选择陵址,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
  寥均卿当年在选长陵的时候,给永乐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就说长陵的水流“天门山拱震垣,地户水流囚谢。”因为在风水里东南方向是地户口,这个东北方向叫鬼门,西南方向叫人门,西北方向叫天门。
  朱棣决定在此建造陵墓,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于永乐七年(1409年)6月20日开始修建长陵。”
  “随后的皇帝也都随葬于此”
  “原来如此”
  “又是传说中的随葬制度是吧”
  “我懂我懂”
  众水友打趣道:
  “我在青西陵补过课”
  此话一出,顿时直播间笑声一片。
  曹七七哭笑不得:
  “民间有“先有延寿寺,后有十三陵”的传说”
  延寿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北庄村西北,途径明十三陵,处在通往慕田峪长城、银山塔林的必经之路上。
  据载延寿寺建于元末明初,先于十三陵。相传当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定都北京后,就下令派人为自己和后代子孙选择“万年吉壤”。派出的人马在北京的周边足足选择了两年,才找到几处可供永乐皇帝挑选的地方。
  几经反复,始终无法确定理想的陵地,永乐皇帝朱棣心中闷闷不乐。看到皇帝十分郁闷,群臣进言,纷纷叙说唯有刘伯温堪当此任。为此刘伯温走遍了京郊的山山水水。
  一日他来到了黑山寨北侧的山里,看到这里背靠军都山,面临小平原,周围青山苍翠,雾霭缭绕,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上奏皇帝。朱棣亲自踏勘后,认为“万年吉壤”的选择是明朝江山社稷兴衰的头等大事,此地虽碧影森叠、紫霭飘渺、景自天成,但地方过于窄小,不能容纳明朝历代子孙。随后刘伯温向朱棣皇帝推荐了西南方向的黄土山麓为再选陵寝,并奏明:此地山川广大,避风聚气,是皇上和万代子孙的理想之地。朱棣踏勘后龙颜大悦,下令圈地,并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
  延寿寺所在的地界虽未被选为“万年吉壤”,但刘伯温非常喜欢这处风水宝地,不忍舍弃,因而在此修建了寺院,取名延寿寺,意寓大明江山益寿延年。延寿寺出名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寺内有一棵巨大的姿态奇绝的“盘龙松”。它有黄山迎客松之美,有门头沟戒台寺卧龙松之奇。此松枝干盘桓交错,重复叠压,树虽不具高大挺拔之势,但器宇轩昂,气度非凡。交错盘旋的两主干,层次清晰灵动,酷似一条静卧山岗的巨龙,匍匐向东南方向自然延伸。它错落有致的细枝、舒展着的树冠,占据着大半个院子,足有近百平方米。
  “关于盘龙松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曹七七道:
  “据说,原来盘龙松有99个杈,共有九层,如今的盘龙松只有当年的五分之一。盘龙松其状其形巧夺天工、神斧仙凿,为历代高僧整形所致,距今历经八百余年的雨雪风霜。为保护古松,寺僧用几十根木桩支撑着古松,使古松似苍龙盘舞,如动若静,奇美无比。因而它被誉为“华北第一奇松”也是众望所归、名不虚传。
  在盘龙松东南方向相距约20米的小山坡上,生长着一棵令人叫绝的“凤凰松”,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树干唯一曲折部分形成凤头,头部下折树杈为右边翅膀填充,形成树体左右平衡。其最大的特点是尾部的形成,她的主干西侧的一个大枝顺主干下落延伸,借山势低于根部,犹如凤尾低垂。整棵树的形状像展翅欲飞的凤凰,栩栩如生,因此得名“凤凰松”。
  盘龙松在寺内,凤凰松在寺外,这一“龙”一“凤”两相对峙,遥遥相望,成龙凤呈祥之态。“龙”“凤”二树的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自身灵性的体现,是独特的环境造成,因此也被无数观者称为是古寺的一大奇观。”
  曹七七赞不绝口:
  “不仅如此,延寿寺坐落在山崖之下的漫坡上,层层递进,一殿比一殿高。站在山门前的台阶上向南极目远眺,群山的苍翠景色尽收眼底。”
  从三开大门进入寺中,抬眼上望,一座汉白玉筑成的巨大“佛”字迎着朝阳,矗立在高高的山岗上,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分外耀眼夺目。这是著名书法家贾松阳先生所书的汉白玉“佛”字。它外形是字,实则像门,寓意“不二法门”。
  穿过巨大的“佛”门,沿着山花烂漫、草长莺飞的山间小路逶迤北行。路旁两侧的山坡上是被称为“贡栗”的老树,粗壮的树干像遒劲的番龙,腾挪闪转,舞爪曲身,呈现出呼之欲飞腾空而去的姿态。
  延寿寺就在这栗树沟的尽头。
  菩萨殿中烟火缭绕,书法家贾松阳书写的“诚则灵”牌匾高挂在房檐之下,“心诚一炷香,长寿一杯水”的对联分挂在立柱的东西两侧。
  菩萨殿是延寿寺的第二重殿,面阔3间,进深3间,殿内供奉着汉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像和碧玉观音菩萨像。碧玉观音菩萨像高1.2米,国内少有,价值连城。
  “卧槽?”
  众人听的脑海中止不住浮想联翩:“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曹七七绘声绘色的描述到,嘴角噙着笑,一看就是故意的:
  “大雄宝殿是延寿寺第三重殿,也是寺内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三尊佛,被称作三世佛,使延寿寺成为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
  古刹西院山间有一眼清泉,传说历代寺僧常饮此水,都寿过百年,因而此泉被称为是延寿清泉。山泉从山岩石缝间涓涓而出,常年不断。夏季清澈甘洌,冬季微甜润喉,泉水晶莹剔透,大旱不涸。
  “寺院后山现存两座明代的佛塔,为寺院早期的建筑遗存,是寺院住持僧圆寂的坟墓,塔下埋葬着他们的骨灰、金刚经及住持僧人一生对寺院贡献的记录。两座石塔相邻而居,在静静的山岗上,默默的矗立,迎送着大千世界的风风雨雨。”
  “为啥和尚圆寂后都喜欢埋在佛塔下呢?”
  众人都不是很理解,曹七七也不是很理解,但是照着脑子的资料说道:
  “佛塔,又名浮屠(梵语“佛陀”的音译),臧语称“曲登”。佛塔最初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
  佛塔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佛塔用于珍藏佛的舍利或供奉佛像、佛经,故也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才以“塔”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当代。
  佛塔有很多种类:
  曹七七一一列举道:
  “按层级分: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等。”
  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
  按形状分:方塔﹑圆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等,另有大塔﹑多宝塔﹑瑜祗塔﹑宝箧印塔﹑五轮塔﹑卵塔﹑无缝塔﹑楼阁式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墓塔﹑板塔婆﹑角塔婆。
  按所纳藏之物分:舍利塔﹑发塔﹑爪塔﹑牙塔﹑衣塔﹑钵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会塔﹑三界万灵塔﹑一字一石塔﹑籾塔等。
  按建筑材料分:砖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粪塔﹑铁塔﹑铜塔﹑金塔﹑银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宝塔﹑香塔。
  按性质意义分:祈福塔﹑报恩塔﹑法身塔﹑寿塔。
  按塔排列位置之样态分:孤立塔﹑对立式塔﹑排立式塔﹑方立式塔﹑拱立式塔﹑分立式塔。
  按样式分:覆钵式塔﹑龛塔﹑柱塔﹑雁塔﹑屋塔﹑无壁塔﹑喇嘛塔等。
  “大家切记,见到佛塔不要乱拜”
  曹七七提醒道。
  “塔不只单独存在,我国有五大塔林,鬼斧神工,各具特色。”
  少林寺塔林
  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塔林共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砖石塔2209座,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塔林,塔高度均在15米左右,绝大多数有雕刻和题记,其造型有四角、六角、锥体、瓶体、抛物线形等,风格各异。
  灵岩寺塔林
  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方山向阳坡上,计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题记极多,达10万余字,为国内罕见。该塔林造型优美,形制多样,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为最早建筑,是研究我国佛教历史的珍贵资料。
  五台山塔林
  位于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唐代始建,现存古塔7座,其中4座为唐代墓塔,形制特别,古老质朴,有原形覆钵体塔身、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宏伟壮观,为我国塔林中首屈一指的塔林
  青铜峡塔林
  位于宁夏青铜峡县峡口黄河西岩一个陡峭的山坡上,背山临水,共108座塔。该塔林建筑奇异,是我国仅见的大型白塔林。
  飞龙山白塔林
  在云南景洪县大勐龙乡曼飞龙村后的山上,为小乘佛教建筑。该塔林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塔林由大小9座白塔组成,巍峨参差,耸入云天,为当地一大胜迹。这9座塔均建在高4米的圆形基座上,中为主塔,高达21米,雄伟挺拔。其余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莲花,宛似群星拱月,壮丽奇特。
  “所以,乾隆真的盗取过明陵物料修建自己的寿陵吗?”
  水友抛出了一个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