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修真小说 > 我盗墓被直播了 > 116.第一百零三章武将铠甲
  石像生这条神道蜿蜒向前,当转过一个弯,前方出现两根六棱望柱,双层圆柱云纹冠顶,柱身雕刻云龙纹,分列神道两侧显得雍容华贵。
  “这两根望柱,据说是整块白玉石雕刻而成”
  曹七七仰头拍了拍望柱的柱身,手感触及,柱身历经岁月虽有些粗糙摸挲,依旧难掩这两根望柱十分精湛的雕工技艺。
  扭回身,且见在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
  “咳咳,仔细看过清西陵介绍的同学应该知道,翁仲就是石像生的意思”
  曹七七迈步来到武将面前,但见这尊武将矗立石台之上,顶盔掼甲,腰挎宝剑,身披长缨,双手在胸前紧握一只金吾,他目光低垂好似审视下方来人。
  仔细观之,他的甲胃
  恰似忠实的卫士在守卫者大明开国皇帝的安宁。
  “这个武将好霸气啊看着”
  即使隔着屏幕,仰望面前的武将石雕仍旧能令人感觉到一股压迫感。
  “这武将手里拿的是什么?锤子吗?”
  忽然有人问到。
  “毛线的铁锤”
  曹七七一头黑线:
  “那玩意叫金瓜锤,叫锤子也没错”
  曹七七解释道:
  “金瓜锤,锤形似瓜,故亦称“立瓜”,“卧瓜”。长七尺,一端为锤,锤为椭圆形,得名因其形状象竖立之瓜。主要击法有涮、曳、挂、砸、擂、冲、云、盖等。”
  “哦~~~~原来是金瓜锤,所以,古人真是玩了个锤子”
  曹七七:...........
  你妹啊,这天没法聊了。
  “你们看这个武将的头盔感觉和清朝的不太一样啊”
  忽然有人感慨了一句。
  “那必须当然不一样了”
  曹七七瞥了他一眼,无语道。
  “各个朝代的盔甲都是在不断演变的”
  “那为什么叫铠甲不叫甲铠呢?”
  人们的脑洞大开,曹七七有些接不住。
  “甲又名铠”
  曹七七强忍着暴走的内心一一说道:
  “《释名·释兵》中说:“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国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造的铠,皮质的仍称甲;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
  “而且”
  曹七七顿了顿,加重语气道:
  “盔甲的头盔在古代不叫头盔,学名叫:兜鍪(dou-mou),兜鍪通“兜牟”。”
  秦汉以前称胄,后称为兜鍪。种类多以形象设定,有虎头兜鍪、凤翅兜鍪,狻猊兜鍪,等。
  《东观汉记·马武传》记载:“﹝武﹞身被兜鍪铠甲,持戟奔击。
  兜鍪说的便是如此。
  “卧槽?还可以这样?”
  直播间中众人大惊:
  “兜鍪,这么一听比头盔貌似高大上了许多”
  “呵呵”
  曹七七冷笑了两声,她指了指武将头盔眉头部分说道:
  “兜鍪眉头部分的装饰叫:眉庇:”
  眉庇是古代头盔上的装饰,始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宋朝时期发展完善成中国古代铠甲的经典款式。
  此外,
  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在头盔脸颊两侧有两只翅膀一样的东西,那叫“吹返”。吹返通常与眉庇是相互连为一体,因而通常统称为眉庇,常见的有大宋“凤翅兜鍪”说的便是此”
  “而且在影视剧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吹返,就是日式兽角兜鍪装饰两侧高高扬起的好似两个卷筒状的东西,有的像两面扇子”
  头盔后面围绕的一圈护甲叫:顿项
  顿项,与头盔连在一起保护脸部颈部肩部的防护部件。用甲片穿接而成包围在头盔四周或后面。
  顿项与头盔一起合叫兜鍪
  秦朝的兜鍪不仅护全头、颈、喉、而且兼护部分面部及肩部。
  说着曹七七指了指那武将肩头的两块甲片,说道:
  而常见的肩头的虎头,叫:肩吞。
  肩吞是肩部挂在披膊上作为防护作用并且具有一定装饰效果的兽型吞口组件。
  肩吞始于中国的南北朝末期-隋唐时期,吞肩兽的起源,说法不一。
  唐朝初期的吞肩根据实物观察,应该是包括了上颌下颌两部分,从日本传世唐武士吞子的结构上发现,唐初吞肩兽是上下两部分构成。
  下颌倒立起来包住手臂,和上颌用手臂两侧的绳子套牢固定。而到了中唐晚唐,吞肩兽的结构更加科学,逐渐演化为稳健、威武、实用的风格,中国中世纪传统的肩吞基本成型。
  总体上来说,肩吞兽在宋代时期发展达到顶峰,并定型,在明朝逐渐少见。
  最终,在清朝时几乎消亡,清朝只有布面甲上的布制腹吞,而吞肩兽在实物中以及消亡,只存在于闽南游神的神将偶、京剧靠甲,宗教类雕塑里还有表现。
  曹七七漫步转到武将左侧,将镜头对准武将的胳膊护甲:
  “虎头肩吞下方遮盖保护胳膊的护甲叫:掩膊。”
  掩膊,也称披膊,古时铠甲遮护臂膊的部分。
  手臂上的护甲叫:臂鞲(bi-gou)
  由于古时受制于技术和材料的不足,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臂鞲才渐渐出现。
  三国魏晋时代,身甲与筒袖联为一体,防护周密。可以看出筒袖便是最初的臂鞲。
  直至唐宋时期,臂鞲随着甲胄的发展,演化出宋代最经典的铠甲样式。
  样式分为由全金属锻造的臂鞲、铁片穿接的臂鞲。
  说完了手臂部分。
  曹七七背着小手转到武将正前方,她抬起左臂指了指武将的脖子部位说道:
  “在顿项下方,铠甲脖子周围一圈的金属圈叫项圈,主要起固定作用”
  项圈长命锁带一个宝相花扣,称之为:铔鍜(yā-xiá),也叫颈甲。
  胸前的胸甲,也叫胷甲。
  用于保护军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护具,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
  中国古代胸甲,皆由甲片编缀而成。按照甲片不同可分为,锁子甲和柳叶扎甲。
  接着,曹七七敲了敲武将腰部:
  “武将的腰部通常也有兽头,叫:腹吞,腹护”
  作为腹部的第二层防护,腹吞的出现较晚,甲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吸取了国外铠甲的样式,至明代已完全成为中国传统式样。
  腹吞的样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便是,兽口衔带:巨大的圆形腹吞,口中含着腰带。
  另外一种便是自下而上多以龙头为原型的腹吞。
  “显然,明孝陵的武将是没有腹吞的”
  “铠甲的腰带叫笏头带”
  即球路带,
  笏头:宋人称方团球路花纹为“笏头“
  宋代大臣用的一种腰带。其上绣或织有球形花纹,束于袍服之外。
  镜头移动至腹部,由束带勒住左右两侧半圆型布甲,曹七七继续说道:
  “这叫抱肚”
  意思是兜肚。
  铠甲戎服附件,成半圆型围于腰间,是为了防止腰间佩挂的武器与铁甲因碰击、摩擦而相互损坏。
  当镜头移动到腰部垂下保护裤裆补位的铠甲之际,曹七七嘿嘿一笑:
  “这一片保护裆部的护甲裈甲,也叫吊鱼”
  裈甲是作为下半身裆部的防护,前面的叫裈甲,后面保护屁屁的叫鹘尾。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
  步人甲‘铁浮屠’。——由乌锤甲片编缀的裈甲。
  亮银锁子甲——由山纹锁子甲编缀的裈甲。
  “当然啦,保护腿的铠甲就要裙甲”
  裙甲是古代甲胄作为身体腰部及下部分防护的装备。
  曹七七蹲下身,抚摸着铠甲的凹凸说道:
  “此外腿部的护甲叫:吊腿(胫甲)”
  中国古代铠甲小腿的防护。
  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全金属制,另外一种由铁片叠加用布包边的吊腿。
  而保护脚踝与脚面的护甲叫:卫足,通常为托泥鳞。
  “整体来看,这套甲胄用的山子纹”
  曹七七抚摸着群甲上凹凸错落有致的纹落仔细端详道。
  “这中款式的铠甲在古代称为:山纹甲或山文甲”
  由于其甲片多为山字形金属片组合而成。
  最早见于《唐六典》中的记载,流行于唐、宋、明三朝。
  有争议说也叫锁子甲,这是影视剧中最常见的一种。
  通常也是中国古代壁画、塑像、画作中经常出现盔甲形式,从形式看属于扎甲,有三菱型甲片扎成。
  山文甲由于其制作复杂,成本高昂,所以多作为武官铠甲和亲军甲胄,在基层普及率不高。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可算作中式甲的典范,西芳人称为“中国之星”,鈤笨人称为“唐甲纹”。
  “难道还有其他款式?”
  人们诧异的问道。
  “那必须的”
  曹七七道:
  《唐六典·武库令》曰:“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元和九年七月甲戌,命淮浙江西荆南,造甲以进。”
  “通常武将身披铠甲的穿着有三种”
  曹七七手一挥,半空中浮现出一个身穿铠甲全身包裹一套长袍中的武将:
  “这种叫敞胸宽袍”
  接着,变化为,武将通体身披红色外袍,右臂露出外面:
  “这种装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影视剧漫画等等中比较常见,这种款式叫:袒肩宽袍”
  下一秒,样式再变,武将铠甲恰似穿一短衫,仅有肩头手臂、胸前部位覆盖衣袖:
  “这种是绣衫”
  曹七七手微微抵着下巴,从头到脚详细观察了一遍这武将石雕:
  “一般古代武将还会有面甲,保护脸的,毕竟有人就喜欢打脸”
  瞬间直播见众人笑喷。
  说着曹七七转到右侧,镜头对准大宝剑:
  “大家看,这武将的宝剑剑柄系双绶”
  “双绶是啥?”
  “没文化,双绶就是两条绶带”
  曹七七白了直播见众人一眼,无形中众人感觉受到了嘲讽。
  “一种彩色的丝带,用来系官印或勋章。有的斜挂在肩上表示某种身份,现在军服上经常见。”
  “此外,在秦汉时期,官员没有品级,只能通过绶带颜色去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