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工业狂潮 > 第四百九十五章树大招风
  大内里,这位专家还在侃侃而谈。
  “众所周知,得龙倒了,我在两年前就说过,他们会在今年倒下。
  现在证明,我的估计是对的。”
  ......
  今天这场论证会,就是借鉴得龙的教训来对东华实业集团进行评估。
  在一些经济部门报告对东华的评价后,主管工业和金融的那位又专门请来这位经济专家发表看法。
  这位专家以学识渊博、言辞犀利、不畏权贵、敢于一阵见血挑毛病着称。
  他说的得龙系就是张承民、张承军兄弟的企业集团。
  张承军的儿子张浩哲的座驾在几年前曾经撞过陈立东夫妻,陈立东与陈氏兄弟也算认识。
  十年前,张家兄弟注册了得龙实业集团,注册资本金800万元。
  两年后,又注册了得龙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
  在西疆搞农牧业开发,先后投入2亿多元在西疆各地建立起4个大型现代化农场,首期开发土地10万亩之多。
  【讲真,最近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yuedu安卓苹果均可。】
  从那时起,得龙集团将公司战略定位由“实业投资”转向“产业整合”。
  先后控股、参股企业200家左右,其中含5家上市公司。
  另外,在“得龙系”控制和关联的金融机构中,有7家券商、3家信托、2家租赁公司、4家城商行和2家保险公司。
  到了去年,“得龙系”达到巅峰,控制1200亿元资产。
  在东华没有上市的情况下,得龙实业集团成为华夏拥有上市公司最多、市值最大的民营资本集团。
  今年3月,“得龙系”出现资金链危机。
  到了4月中旬,得龙“老三股”全线跌停,集团危机爆发。
  接着传出消息说,张承军已经逃往国外。
  在另一世,两个月后,张承军迫于压力回国被捕,被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得龙系”的三家核心企业,合计被罚103亿元。
  其实,早在3年前,张氏兄弟就曾联系过陈立东。
  但陈立东作为重生者没敢与对方产生过多交集。
  也是从那年起,得龙系开始债台高筑。
  在陈立东创办隆兴银行的启发下,张氏兄弟开始向金融业进军。
  2002年6月,得龙通过6家影子公司控股春城市商业银行,成为持股30%的大股东;9月,又购入了槠州市商业银行12%的股份;到了这年年底,他们先后至少与6个城市商业银行达成控股或参股的协议。
  当时,得龙向银行业进军,曾一度被誉为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的尝试,张氏兄弟一时间风光无两。
  其实,他们这么操作,就是通过掌控银行,再利用各种项目拿到资金,实际上资金被挪走去拉高自己上市公司的股价。
  另外,他们还在股市上炒作参股金融的概念,刺激股民购买股票。
  这么弄,类似一场庞氏骗局。
  到了今年年初,得龙集团的实业板块未见好转,股市上击鼓传花的游戏还在继续。
  张承军将集团内质量比较好的资产质押给了银行,仍旧无法缓解积重难返的断血之虞。
  4月初的时候,得龙召开高层会议,号召开展“自救行动”,发动集团所有员工购买得龙的股票。
  结果10天后,得龙股票崩溃,股价全线下挫。
  在几天内,流通市值就从高峰时的200多亿下降到几十亿,财富蒸发一百多亿。
  在得龙系股票垮掉的带动下,华夏股市全面下滑,2004年将要成为1997年之后的第二个崩溃之年。
  得龙只是华夏经济坏掉的一角。
  这一年,华夏经济处处隐含着危机。
  除了毒奶粉事件、大豆风波,更让人担忧的是各地投资风险。
  这两年,许多地方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的问题。
  呆账、坏账不断,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将包袱甩给银行。
  这段时间,国外一些经济专家都开始担心。
  他们认为华夏经济的泡沫将要爆裂,从而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
  华夏高层正采取一系列手段进行调控,给过热的项目投资刹车。
  4月底的时候,央行紧急通知各商业银行暂停“突击放款”;有关部门发出“严格土地管理”的通知;银监会发布了“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7项措施。
  这次评估论证,也算是对降低经济风险举措之一。
  在得龙暴雷的情况下,有人提议对东华进行评估,东华享受殊荣,被放在聚光灯下解剖评价。
  根据从各地、各部门汇总上来的情况看,东华、隆兴以及由陈立东掌控的国外企业,在近三年来投资参股的产业项目超过百个,投资规模高达千亿!
  这样一个企业集团,经营门类横跨工、农、建、交、商,甚至涉足教育、医疗和银行业。
  同时,在境外还有诸多业务,直接从业人员上百万。
  如果东华也发生类似得龙的危机,恐怕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不过,东华系的财务情况与得龙迥异。
  首先,东华在国内几乎没有上市公司。
  其次,东华的债务规模非常低,从国内几大行报上的数字看,东华在其它行的欠款不超过50亿。
  银监会的负责人也评价说,东华掌控的隆兴银行,内部运行状况良好。
  东华系从隆兴银行获得的融资规模也不大,不超过100个亿。
  简单的说,东华这10年,就是走了一条自我造血、自我循环、滚动发展的路子。
  各大行几乎查不到东华的财务违约记录,只有别人欠东华的钱!
  当然,对一个企业集团的风险评估要包括多个方面。
  那位专家就在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其实,在座的诸位都是经多见广之人,他们的见识不比专家差。
  许多人对东华印象不错,但他们不缺乏风险意识。
  正如这个专家所说,企业膨胀到一定规模,就有天生的风险,他们甚至会操控国家的政治、舆论、政策。
  裹挟民意,大而不倒,在一些小国,国家被财团把控情况经常出现。
  东华会吗?
  似乎还没到那一步。
  东华几乎就是华夏民营企业的典范,不欠国家税款,不拖
  工人工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处处当标杆。
  近些年,东华与国内其它企业也经常出现矛盾和纠纷,比如与鹿钢、与海油、与北钢的合作,最后都能呈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当然,背后黑东华的也不少。
  比如东华的薪酬待遇,常常与跨国企业看齐,比国内同行高一大截,让大伙吐槽不已。
  还有东华的技术迭代,让许多人拍马不及,本来平稳的产业,一旦东华挤进来就弄的鸡飞狗跳。
  特别是金融领域,隆兴的余额宝、长短债等理财产品对几大行的业绩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最近反映最多的就是:东华不顾大局、独树一帜,弄了个钢铁联盟,还裹挟民营钢铁企业与国企掰腕子,挤占了大伙的市场空间。
  在国内钢材这么旺盛的情况下,保钢、安钢、潘钢等企业竟然业绩平平。
  这样一个民营企业,要不要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