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阁趣文网 > 穿越小说 > 这个衙门有点凶 > 第372章赤子之心
  吕方没有接这个话茬,请梁思琪和梁栋动筷。
  三人边吃边聊。
  有梁思琪刚刚那句话,他此行的目的便已经达到了。
  梁思琪都说她答应的事情会做到,那肯定是心里有十足的把握吧?
  须臾的沉默,梁思琪又道:“此次童试,考得如何?你答应我的事情,也会做到吧?”
  吕方笑道:“应是没有问题,我答应郡主的事情,定当竭尽全力。”
  梁栋露出狐疑之色,瞥了眼自己姐姐。不知道吕方答应了梁思琪什么。
  梁思琪却是翻了个白眼,道:“你也就是说说而已。”
  吕方纳闷,“郡主不信?”
  梁思琪轻描淡写道:“就你这点修为,还不是亲自带人去剿匪了。还一夜连扫几个山头,真是威风。”
  吕方讪讪。
  他突然想起,自己好像之前和梁思琪说过,不会亲自动手去剿匪。本就是敷衍而已,没想到梁思琪会记在心上。
  “吕方。”
  梁栋忍不住,问道:“你答应我姐什么事了?”
  吕方看向梁思琪。
  梁思琪撇嘴道:“也没什么,不过是答应我参加科举,中个进士而已。”
  吕方心里苦笑不跌。
  参加科举自己是答应了,可中个进士?
  自己有答应过吗?
  梁栋的眼神忽然间变得有些深邃起来。
  他忽然想起梁思琪之前和他说过的话。
  真有点儿想不明白,向来对男人眼高于顶的姐姐,怎么就会看上这个有些机灵,但也可以算作圆滑的小子。
  以姐姐的心思缜密,怎么就会觉得这小子行?
  就算中了进士,甚至状元又怎么样。
  大渝朝的状元至今还活着的有不下十数人,就配得上她这位永乐郡主了?
  他深深看了吕方几眼。
  ……
  上京城。
  刚被任命为工部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的禹元纬奉召进宫奏对。
  奏对,就是和大渝皇帝梁翰民说话。
  看似小事,但谁心里都清楚,此举怕是会对朝局有极大改变。
  工部属尚书省管辖,原本是尚书令苏宰的“禁脔”。不说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也从不让人染指。
  而现在皇上却突然把工部这个分管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宜的实权衙门突然交给禹元纬这个“清贵”,生生从苏宰的深深剜了块肉。其中意思,自然值得深思。
  要知道,苏宰可是个坚定不移的保旧派。坚持以旧法治国,对前朝皇帝的各种新法大部分持以反对态度。
  原本大渝皇帝梁翰民篡位也多是依靠的保旧派力量。
  这些年来,朝廷实权也多是掌控在苏宰那帮人的手中,更有朝中贵勋鼎力支持。唯有掌控中书省的王宰能够抗衡。
  而王宰,代表的则是新法派。对前朝皇帝的部分新法持以支持态度,想将新法继续延续下去。
  这当然会要侵犯到贵勋们的利益。
  自梁翰民改年号为“建昌”以来,十多年间,若非他明里暗里支持,再有前朝那些旧官纷纷依附到王宰门下,中书省又掌握着朝廷除授高级官员的权柄。王宰怕也早就撑不下去,饶是如此,如今也就勉强算个势均力敌。
  让禹元纬执掌工部,皇上这是要忍不住对保旧派动手?
  还是对苏宰不满,想要给新法派另立主心骨?
  看不清,想不透。
  但可以预料的是,若皇上对保旧派不满,那接下来定然会朝局动荡。
  听闻,现在北方蛮子可是蠢蠢欲动。说不准,皇上就有钝刀子从贵勋身上割肉,积攒实力的想法。
  御书房。
  禹元纬由老太监领着进屋。
  大渝皇帝梁翰民在书案前批阅奏折。
  老太监轻声道:“皇上,工部尚书禹大人到了。”
  “臣禹元纬叩见皇上!”
  禹元纬在梁翰民面前跪倒。
  “爱卿平身吧!”
  梁翰民抬头,揉了揉太阳穴,又对老太监说:“赐座。”
  “臣叩谢皇上。”
  禹元纬又叩首,才站起身来。
  老太监搬了把椅子放到禹元纬的后面。
  禹元纬只是半边屁股挨着椅子坐下。
  然后,是沉默。
  梁翰民揉了太阳穴半晌,才忽地问道:“爱卿真有敢为天下先的决心?”
  “臣都这本年纪,既然恳求皇上让臣再登朝堂,自然也就不怕什么了。”
  禹元纬轻叹道,“只若是臣力有不逮,让皇上失望了,还请皇上能够让臣的后人有个温饱。”
  梁翰民轻轻点头,“你有这份心,朕很欣慰。不管结果如何,朕都保你后人安然无恙。”
  “多谢皇上。”
  禹元纬又站起身施礼道。
  梁翰民摆摆手,“工部职司于过于朝甚重,这个位置,烫手啊……你可知,今天有多少朝堂众臣向朕上了折子,让朕收回成命?”
  “应该有不少,不过,只要不是御史台的那些老同僚,臣也就无惧了。”禹元纬道。
  “哈哈。”
  梁翰民忽地笑起来,“都说朕御史台的这些御史个个都有见缝插针的本事。但他们要想在禹爱卿你的身上插针,却是难咯!”
  紧接着却是忽地话音转变,“朕听说,你在幽县收了位学生,叫吕方?”
  “是。”
  禹元纬答道。
  心里倒不是多么诧异。
  皇上总是习惯于细微处见真章,吕方虽然是个小人物。但既然牵扯到自己还有荣王府,入皇上的眼睛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梁翰民又问:“此子如何?”
  禹元纬沉默了下,答道:“不拘旧俗,但忧国忧民。生性惫懒,却又头脑灵活。不通古今,又诗才斐然。臣……属实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位学生才好。”
  “赤子之心?”
  梁翰民道。
  禹元纬微微愣了愣,轻笑,“倒也勉强算是。”
  梁翰民挑了挑眉,“现在朕的朝堂之中就是缺少这样的人。可惜了,他年岁还太小,又无功名在身。”
  然后再度转移话题,“说说你对新法、旧法的看法吧!”
  这大概才是他让禹元纬过来的真正主题。
  而禹元纬心中自是早已经想好说辞,不假思索道:“臣以为,新法、旧法皆不过是妄论。朝局日变,大渝国情亦是日新月异,无谓新法、旧法,唯有合眼下之形势,于国于民有益者,才是真正的法。有道之法,重在可强国、可利民。执着于新法、旧法,却不贴合当下之国情,实是蹉跎岁月了。”
  这话,让得躬身在梁翰民身边的老太监都不禁抬头,看向禹元纬的眼神中有些惊讶。
  还有着欣赏。
  也好似,还有些悲悯同情。